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1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用水溶性纤维纱衍生物---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作为初始原料,在不同取代度(DS)条件下,轻度导入特定的疏水性取代基,旨在使其具有一定的热塑性;并对处理后所得到的新型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塑性及水溶性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表明:HPC和HEC在特定的取代基和DS条件下,均能获得良好的热塑性和水凝胶性,其中,HPC在取代基C6HNCO-,DS为0.12-0.21;HEC在取代基C4  相似文献   
92.
本文所研究江段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两岸工业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污染源主要位于右岸,上游右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总浓度高于左岸,下游两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总浓度趋于一致。两岸沉积物中污染物总浓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如下: 右岸:C=92.044S~(-0.3028) R=-0.962 左岸:C=9.231e~(-0.0058) R=0.946 在该江段沉积物中共检出51种有机污染物。其中致癌、可疑致癌、致突变化合物25种,占检出化合物的49%。淤泥质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存在量60.67吨,岸边滩及心滩土壤中存在量138.2吨。  相似文献   
93.
KONRAD     
Ohne Zusammenfassung  相似文献   
94.
The reef-building coral Montastrea cavernosa Linnaeus possesses sweeper tentacles which have enlarged nematocyst batteries. Sweeper tentacles appear to be used in defense of the coral's living space and may successfully deter mesenterial filament attacks from the more aggressive coral M. annularis. M. cavernosa therefore possesses a specialized defensive strategy that has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by present models describing spatial competition in coral reef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95.
We describe a collection of aquatic and wetland habitats in an inland landscape, and their occurrence within a terrestrial matrix, as a “freshwater ecosystem mosaic” (FEM). Aquatic and wetland habitats in any FEM can vary widely, from permanently ponded lakes, to ephemerally ponded wetlands, to groundwater‐fed springs, to flowing rivers and streams. The terrestrial matrix can also vary, including in its influence on flows of energy, materials, and organisms among ecosystems. Biota occurring in a specific region are adapted to the uniqu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habitat types inherent to each FEM. To persist in any given landscape, most species move to recolonize habitats and maintain mixtures of genetic materials. Species also connect habitats through time if they possess needed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or behavioral traits to persist in a habitat through periods of un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examining key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underlying FEMs, and species‐specific adaptations to these pattern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a landscape can be obtained. Fully including aquatic, wetland, and terrestrial habitats in FEMs facilitates adop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based models that integrate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ecology.  相似文献   
96.
基于2018年浙江省嘉兴市14个环境国控站点的O3历史资料与气象要素,研究O3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结合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的垂直臭氧探测资料,分析近地层O3廓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兴地区发生高浓度O3污染的关键气象要素为24~36℃的大气温度和36%~77%的相对湿度,24℃以上的大气温度与77%以下的相对湿度可作为启动预警O3污染的气象指标.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监测结果显示,无论O3超标天与清洁天,在垂直方向上其浓度随高度先升后降,在600~800m范围出现峰值;O3污染时段,在中午到午后低空形成持续向下的O3输送带,这种低空O3与地表O3的叠加机制加重地表O3污染程度,导致地表O3超标与低空高浓度相伴出现;其廓线日变化规律表现出800m以下浓度在夜间和凌晨梯度不显著,日出后近地层O3随时间快速增加,中午和午后持续高值,傍晚随时间逐渐下降的特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0,500,1000m高度层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有相似性,500m处沿闽浙海岸线的轨迹簇对应O3较10m处来自海上的轨迹簇高,这与500m处前体物输送堆积和紫外线辐射增强有关.污染过程近地层气流来向紧贴地面,但中高层有明显下沉气流使得O3前体物在500m附近堆积,是造成2个典型污染过程中垂直方向上O3高值出现在500m左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7.
研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的角度,通过改进系统工程中的集对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省(市)滨海旅游业的生态创新以及其分项要素的总体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滨海旅游生态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沿海省(市)滨海旅游生态创新的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海洋科研经费收入、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旅游企业个数与生态创新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旅游总收入及旅游总人数与生态创新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方面,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科研经费收入、旅游总人数对生态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由南到北递增,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旅游企业个数的影响程度大致形成以东部为核心,向南北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
施加生物炭对河流沿岸土吸附铜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施加对河流沿岸土吸附铜的影响机制,采集嘉陵江流域(川渝段)内苍溪(CX)、南部(NB)、嘉陵(JL)和合川(HC)沿岸土表层(S,0~20 cm)、亚表层(D,20~40 cm)共8种土样,分别将1%(质量比)生物炭(B)加入到8种土样中形成混合土样(CX_(SB)、NB_(SB)、JL_(SB)和HC_(SB); CX_(DB)、NB_(DB)、JL_(DB)和HC_(DB))。以原始土样作为对照,批处理法研究各供试土样在不同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下的Cu~(2+)吸附和热力学特征,并分析Cu的吸附形态。结果显示:(1)各供试土样对Cu~(2+)的等温吸附都适用Langmuir模型描述,Cu~(2+)的最大吸附量q_m在62. 20~363. 64 mmol/kg之间,S层土样对Cu~(2+)的吸附量均呈现JL NB CXHC的趋势,而D层土样呈现JL CX NB HC的趋势。施加生物炭有助于增强D层土壤对Cu~(2+)的吸附。(2) 20~40℃范围内,各供试土样对Cu~(2+)的吸附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表现为增温正效应。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各混合土样对Cu~(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3) pH的升高有利于各供试土样对Cu~(2+)的吸附。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各混合土样(HC_S和HC_D除外)对Cu~(2+)的吸附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0. 1 mol/L时最大。(4)土样中吸附的铜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存在,生物炭的施加增加了土样中可交换态(HC除外)和有机结合态铜含量,而对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影响较小。供试土样对Cu~(2+)的q_m主要是由CEC和比表面积决定的。  相似文献   
99.
100.
青藏高原隆升作为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因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该区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至今仍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整理总结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相关性,从季风的角度分析了高原隆升对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对西南地区气候起控制性作用的东亚季风、南亚季风以及高原季风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虽然东亚夏季偏南风在约22 Ma就因海陆差异形成,但冬季风却是在约7.2 Ma因青藏高原隆升才出现;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约在12 Ma因喜马拉雅山脉及临近山脉形成而出现,而其冬季风形成时间及原因与东亚冬季风相似,同样离不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季风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高原隆升,其约在36 Ma青藏高原主体隆升至约1500 m时才开始形成。(2)亚洲季风各子系统对西南地区的气候演变有重要影响。尽管东亚冬季风不能直接影响西南地区,但青藏高原隆升增强了海陆差异及其热源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并给西南地区带来水汽;南亚冬季风使得西南地区变得相对寒冷干燥,而南亚夏季风因青藏高原的隆升得到进一步加强,其通过形成南北向的水汽通道成为西南地区温暖湿润气候的主导者;高原冬、夏季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使得西南地区季节性干冷与湿润气候的差异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