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81.
文章以干化太湖淤泥为主要原料进行烧结制砖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仪器对干化淤泥和烧结制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太湖干化淤泥以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要成分,干燥敏感性较低,塑性较高,适宜作为烧结制砖的主要原料.考察了不同的升温程序、烧结温度及粉煤灰配合比等因素对烧结制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显微...  相似文献   
582.
微生物在城市河流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河流的三维流动性,有必要明晰河流微生物组成和氮循环功能的垂向分布以及水动力因子对微生物来源和群落构建的影响.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运河北京通州段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组成和氮循环功能,解析了环境要素和水动力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河流细菌进行了溯源.结果表明,沉积物细菌α多样性显著高于水体;从组成上来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4.72%和32.36%. PICRUSt2功能解析表明,北运河有丰富的氮代谢功能,共获得47个氮代谢基因.水体和沉积物表现出相似的功能分布:反硝化作用、氮的同化和异化还原作用相关基因丰度较高,生物固氮和硝化作用相对较低.溯源分析表明,水体细菌来自上游、两岸和沉积物的比例分别为60.05%、37.93%和1.05%,而沉积物细菌来自上游、两岸和上覆水的比例分别为50.16%、45.55%和1.55%,细菌主要通过纵向和横向运移影响当地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环境因子、水动力因子和两者相互作用对水体细菌群落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44.22%、3.21...  相似文献   
583.
为研究典型物流城市临沂市冬季重污染天气过程中PM_(2.5)化学组分特征,探讨污染成因,于2016年12月~2017年1月在6个采样点连续采集28 d的PM_(2.5)样品,并对其离子、元素、碳组分进行分析.采样期间PM_(2.5)质量浓度均值(145. 2±87. 8)μg·m~(-3),日均值超标率为82%; 2次污染过程中PM_(2.5)均值浓度分别为(187. 3±79. 8)μg·m~(-3)和(205. 3±92. 0)μg·m~(-3),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年均二级标准的5. 4和5. 9倍.化学组分质量重构结果显示二次无机离子(SNA)是冬季PM_(2.5)的主要组分(所占质量分数为51. 2%),其次为有机物OM(23. 8%),再次为矿物尘MIN(12. 7%).结合污染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趋势和累积速率发现,第1个污染过程中SNA和OM是引起PM_(2.5)浓度增加的原因之一,第2个污染过程中SNA是导致污染的主因,硫氧化率(SOR)、氮氧化率(NOR)和OC/EC比值的日均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季大气PM_(2.5)的首要源类为二次颗粒物和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分担率50. 0%),其次为燃煤源(16. 8%)、机动车(12. 9%)和城市扬尘(10. 0%),再次为工业源(5. 3%)和土壤尘(5. 0%). 2次污染过程中二次颗粒物的贡献较之冬季平均有明显增加,说明不利气象条件下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累积是导致重污染期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584.
姜雨  刘迎云  宗梁  吕方可 《环境工程》2019,37(7):142-147
利用HYSPLIT模型的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气象数据、衡阳市PM_(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衡阳市2015—2017年冬季外来气团后向轨迹分布特征,并运用后向轨迹模式中的聚类分析法、潜在源分析法(PSCF)、浓度权重分析法(CWT),分析了衡阳市冬季PM_(2.5)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衡阳市冬季外来气团后向轨迹主要来自偏北方向,移动速度较慢,100 m高度的PM_(2.5)外来输送路径较集中,以近距离输送为主; 500 m高度的输送路径较分散且更长,长距离输送的影响增大。聚类分析显示,来自东北方向的聚类轨迹出现频率最高,该类轨迹移动方向是PM_(2.5)外来输送的主要通道方向。潜在源分析显示,衡阳市冬季PM_(2.5)外来输送以区域输送为主,对浓度影响较大,湘东、湘南、赣西、湘赣交界处、桂东北、豫南地区为PM_(2.5)外来输送的主要潜在源区,湘南、湘东北、赣西地区是高浓度外来输送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585.
朱方  吕保和  刘宏 《安全》2015,36(1):60-62
江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为出发点,从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训练计划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体系,探寻实施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优秀工程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86.
垃圾焚烧余热利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余热锅炉将焚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热能进行供热或发电。国内目前已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焚烧方式处理可减容80%以上,这种方式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又实现了"变废为宝"能源回收利用的目的,也给企业带来了合理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国内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结合设计运行经验分析了影响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587.
基于在线离子数据,对淄博2021年元宵节一次PM2.5污染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探讨了二次无机离子(SNA)的形成机制,并对比分析了污染前后颗粒物液态水含量(LWC)及p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元宵节前污染期间(T1)和元宵节夜间污染期间(T2),ρ(WSIIs)分别为46.83μg·m-3和71.18μg·m-3,分别是清洁时段的2.3倍和3.6倍.其中,T1时段SNA的增长倍数(2.7倍)大于PM2.5的增长倍数(2.1倍),可见SNA浓度增加是引起T1时段PM2.5浓度上升的主因;而T2时段Cl-、 K+和Mg2+浓度增加显著,分别是清洁时段的4.0、 14.8和16.5倍,反映出烟花爆竹燃放对T2时段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影响.污染期间LWC为49.37μg·m-3,是清洁期的2.9倍;T1时段LWC主要受RH和NH+  相似文献   
588.
为确定危化品泄漏源的强度和位置,提出1种基于DE-NM算法的危化品泄漏源定位方法,以监测浓度与扩散模型计算浓度的误差作为优化目标,在差分进化过程中每隔一定代数执行单纯形法,使得二者误差最小的源强和位置即为最优定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DE-NM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反算出泄漏源的强度和位置,满足应急响应的要求;同时,能够避免DE算法的过早收敛,以及NM算法对初值敏感的问题,有效降低单一算法对定位结果精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89.
为预防和减轻硬脂酸粉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燃爆危害,采用Godbert-Greenwald恒温炉分别研究质量浓度、分散压力、惰性粉体质量分数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随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质量浓度和分散压力分别为485.4 g/m3,15 kPa时,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达到最小;添加少量惰性粉体增大了硬脂酸粉尘云分散性,对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降低起到促进作用;随惰性粉体质量分数的增加,硬脂酸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先迅速增大后增速变缓;SiO2通过物理作用抑制硬脂酸粉尘云燃烧,Al(OH)3除物理作用外还通过化学分解参与自由基碰撞,可有效提升硬脂酸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  相似文献   
590.
铅、镉对南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特有的非粮能源植物——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重金属铅(5、10、20、50、80 mg·L~(-1))、镉(0.5、1、5、10、20 mg·L~(-1))对南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南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与铅、镉处理质量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铅处理质量浓度(≤50 mg·L~(-1))显著增加异常发芽率(P0.05)。铅对南荻根长抑制作用显著(P0.05),当铅质量浓度达到10 mg·L~(-1)时,芽伸长开始受到抑制;镉胁迫对南荻种子根和芽的生长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镉质量浓度为0.5、1 mg·L~(-1)时,南荻根长较对照分别增加18.8%、10.8%,当镉质量浓度≥5 mg·L~(-1)时,根长抑制率与芽长抑制率均显著增大(P0.05)。铅、镉处理对南荻种子根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长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表明,南荻铅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临界浓度和极限浓度分别大于镉胁迫对应的浓度,说明南荻种子对铅的耐性强于镉。铅、镉对南荻种子的毒害作用不可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