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孟昭宁 《安全》2005,26(1):50-51
在突发的事件中有人不幸遇难,有人大难不死.在活下来的人中有人是侥幸,有人是被人所救,但更多的人是自己救了自己的生命.人生几十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或灾难,如何战胜这些意外的灾难,在危难中求得生存,单靠侥幸是不行的,要靠我们的知识和智慧赢得生命.  相似文献   
72.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海洋棘皮动物的影响,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SDS对刺参幼参的72h-LC_(50)和96h-LC_(50)分别为15.03和10.89mg·L~(-1)。刺参幼参相对于常见的几种水生生物对SDS的敏感性较高,其生命周期较长,活动能力较弱,生活相对固定于一定的区域,因此,在监测海洋水体SDS污染时,刺参幼参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物。  相似文献   
73.
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技术入湖河道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太湖金墅湾水体筛选出包括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氮循环菌,固定于多孔性载体内,对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在秋冬季太湖金墅湾水源地入湖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经室内生态修复模拟与原位围隔实验表明,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对水质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伊乐藻或固定化氮循环菌,该技术对原位入湖河道有效去除率为:总氮5.9%~61.2%,氨氮12.4~70.3%,硝氮6.1%~68.0%,COD 4.2%~78.5%;通过氮循环菌释放可明显提高水体氮循环菌数量,MPN值比对照水体高出3~4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性显著(P<0.01).经5个月原位围隔试验表明,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可有效降低秋冬季入湖河道营养盐负荷,有助于控制湖泊水源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4.
水培条件下秋华柳对重金属Cd的富集特性及光合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Cd胁迫浓度〔ρ(Cd2+)分别为0、1、5、10和20 mg/L〕下秋华柳的生长、光合耐性及其对Cd的富集特性和转移能力.结果表明:①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秋华柳生长所受到的抑制程度有所增加.除20 mg/L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的耐性指数(TI)均大于70,表现出较高的耐性.②低Cd胁迫浓度(1 mg/L)下秋华柳具有较好的光合耐性,当Cd胁迫浓度达到20 mg/L时,秋华柳的光合系统才受到明显影响.③秋华柳对外源Cd的富集能力较强,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秋华柳所积累的Cd显著增加且主要积累于根部,表现为叶<茎<根.当Cd胁迫浓度小于5 mg/L时,秋华柳根部吸收的Cd向地上部分转移的效果较好.试验显示,秋华柳对于较低Cd胁迫浓度(≤10 mg/L)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可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表层土壤Cd污染严重区域进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75.
针对大宗工业固废回收利用难的问题,实现多种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通过利用取自中国西南地区企业的石膏类、碱性及硅铝质三类典型大宗固废中的电解锰渣、赤泥、粉煤灰协同处理的无害化渣制备环保型透水混凝土路面砖(permeable concrete paving bricks,PCB),研究了水洗、掺渣量对所制备PCB的力学性能与浸出毒性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最佳性能PCB的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无害化渣与水洗无害化渣掺入量的提升,路面砖的劈裂抗拉强度、线性破坏荷载发生明显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当无害化渣掺入量为6%、水洗无害化渣掺入量为14%时,经28 d养护,所制备砖体的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4.09和3.46 MPa,达到了《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10)中规定的fts4.0与fts3.0等级.(2)路面砖的重金属与NH4+-N的浸出毒性均低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 30760-2014)的要求.路面砖的主要物相中方解石、石英与钙矾石是主要支撑性物质.研究显示,电解锰...  相似文献   
76.
为预防高温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针对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指标进行测试,选取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口腔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作为生理状态评价指标,采用岭形模糊分布构造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利用熵权法确定生理状态评价指标的权重,引入生理状态评分(PSS)评价人体生理状态的安全等级,进而建立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轻度劳动强度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状态评分比中度劳动强度稍低,女性的生理状态评分总体上比男性稍高,评价结果与主观热感受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7.
为评估煤电行业从业人员因遭受职业危害暴露引起的健康负担大小,根据工作暴露矩阵法对燃煤发电职业暴露程度进行估算,利用健康效应分析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指标构建燃煤发电职业暴露健康负担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暴露健康负担的量化评价。将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于3个燃煤电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危害因素中,粉尘所致健康危害最大,人均健康负担约为8.861 a;各生产环节中,运输煤系统所致健康影响最大,约占整个生产过程的45.53%。  相似文献   
78.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氢氧化钠、二硫化碳为原料制备了重金属螯合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DTMPAM与Cu2+形成的螯合物在不同Cu2+浓度、二硫代羧基(—CSS-)浓度、不同pH值下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螯合物的配位比,考察了螯合物DTMPAM-Cu在不同pH值、不同—CSS-浓度下的稳定性,并计算了其稳定常数.结果表明,DTMPAM在207和226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而螯合物DTMPAM-Cu分别在220和26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在不同的—CSS-(3.0×10-5~6.0×10-5mol/L)浓度和pH值(3.0~9.0)下,DTMPAM中的—CSS-与Cu2+的螯合比均为2:1;当—CSS-浓度为3.0×10-5~6.0×10-5mol/L时,DTMPAM-Cu的螯合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2在10.5725~11.4473之间,随着—CSS-浓度增大,螯合稳定常数略有减小.不同pH值下,DTMPAM-Cu的螯合稳定常数各不相同,当体系pH值为3.0~5.0时,随着pH值的升高,DTMPAM-Cu的稳定常数逐渐升高,当pH值为6.0~9.0时,DTMPAM-Cu的稳定常数整体上略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9.
采用简单的原位沉淀法合成了可见光驱动型光催化剂Ag3PO4/g-C3N4.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XPS)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与单一的Ag3PO4和g-C3N4相比,Ag3PO4/g-C3N4复合材料对左氧氟沙星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效率.根据能带分析和自由基捕获试验,提出了Ag3PO4/g-C3N4复合材料Z型异质结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0.
用微电极测定生物膜微环境中的物质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电极法测定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反应器中pH、NH4+、NO2-、NO3-和O2的剖面图,得出不同C/N下各种物质在生物膜内部的迁移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传统的C(C)∶C(N)=100∶5的条件下,并不是硝化反应的最佳条件,而C(C)∶C(N)=5时,NH4+-N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