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4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线路板生产丝印区有机废气的净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电子线路板厂洁净房丝印区有机废气污染的问题,选择间歇式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的工艺流程,通过制冷能力和吸附量的估算,设计空塔气速为0 . 6m s,吸附剂为果壳活性炭,装填高度为1m ,分双层多个抽屉式填装,运行后,实际监测净化效果明显,苯、甲苯、二甲苯的净化效率分别为81 .5 9% ,83. 5 0 % ,85 . 4 3% ,换下的废活性炭经再生解吸后可循环使用。回收的有机溶剂掺在柴油中作为发电机的燃料。  相似文献   
182.
污染土壤胶体释放特征及其对锌运移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土壤样品采自辽宁省某炼锌企业周边农田.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不同pH和离子强度下土壤胶体的释放特征以及对重金属Zn在土壤中运移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胶体的释放均呈现先逐渐增强而后渐弱,并趋于稳定.pH和离子强度对土壤胶体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弱酸(pH=6)条件最有利土壤中胶体的释放,其次是中性(pH=7)和碱性(pH=9)条件,在强酸(pH=4)条件下最弱.随离子强度增加,土壤中胶体的释放能力逐渐减弱.淋出液中胶体结合态Zn浓度均超过总Zn浓度的50%,且淋出液中的总Zn浓度与胶体的浓度相关性显著.经SPSS分析,pH=4、6、7和9时,该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9、0.948、0.966和0.927,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钙离子强度为0.001、0.01、0.1和0.5mmol/L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1、0.895、0.947和0.907,也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地下水中Zn的运移主要受胶体释放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3.
2种改良土壤渗滤系统对降雨径流中氮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改良土壤渗滤系统对降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NH+4-N,NO-3-N,NO-2-N,TN)的去除效果及径流中氮负荷对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分别以聚氨酯泡沫和人工草皮为改良材料,以降雨径流中的氮为处理对象进行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泡沫土壤渗滤系统及草皮土壤渗滤系统对TN,NH+4-N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并表现出良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65%和71.07%,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0%和99.09%。2种渗滤系统对NO-3-N去除效果均较差,表现为-420.07%和-171.66%的负去除率。聚氨酯泡沫土壤渗滤系统对NO-2-N的平均去除率为87.29%,高于草皮土壤渗滤系统53.77%的平均去除率。总体上,聚氨酯泡沫土壤渗滤系统对径流中氮的去除效果优于草皮土壤渗滤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4.
利用US/UV/Fenton联合技术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选择FeSO4投加量、紫外光照射时间和超声波时间为自变量,以废水COD去除率为响应值,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研究了各变量及交互作用对制药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求解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多元二次多项式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FeSO4投加量、紫外光照射时间和超声波时间与COD去除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影响因子显著性由高到低为超声波时间、紫外光光照时间、FeSO4投加量,FeSO4投加量与超声波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所得预测模型回归性好,预测废水最大COD去除率为75.3%,最佳条件组合为:FeSO4投加量0.01 mol/L,紫外光照射90 min,超声波120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偏差为0.58%。  相似文献   
185.
崔国发 《绿叶》2012,(4):35-41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和合理布局方案研究制定、分类经营管理系统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等。自然保护区学是新建立的二级学科。本文定义了自然保护区学的内涵,提出了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6.
基于清代、民国期间多种历史文献中的风、雨、潮现象和“颶、颱”记载重建了1644~1911年影响今华东浙、沪、苏的台风频率序列 F 清代史料中记载了该区受263次台风影响,年均0.98次。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4 a周期表现最为明显. F 与Nino3指数基本对应,反映出入境华东的台风对极端ENSO事件并不敏感,强LaNina年和强ElNino年入境本区的台风频率基本相同。研究时段内,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北半球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增暖会增加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87.
广东大宝山矿区土壤植物体系重金属迁移过程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  
陈洁宜  刘广波  崔金立  肖唐付 《环境科学》2019,40(12):5629-5639
为研究矿区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过程以及生态风险,分析了广东大宝山废弃采矿场地及附近农田的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含量,揭示了重金属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累积特征,并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土壤pH小于5,Cu、Pb及Al等重金属易从土壤中释放并被植物吸收累积.沙溪镇农田Cd污染严重,凡洞废弃采矿场地受Cd、Pb、Cu和As污染严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新江镇农田也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Cu、As和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采集的8种植物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尤其是Al和Fe的含量.植物地上部分10%的BCF和18%的TF值高于1,表明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基本累积在根部.废弃矿区乌毛蕨和芒草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不高,是重金属耐受规避型植物,具备潜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固定修复能力.农田杂草裸柱菊对Cd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水稻主要在根部富集As及Cd,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  相似文献   
188.
为了加快河南经济快速崛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研究提出了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搜集了有关该指标体系的数据资料,指出了河南省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9.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根本性地域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而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集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砂岩黄壤剖面和石灰土剖面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剖面样品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酸盐含量和土壤碳酸盐δ~(13)C。结果表明,砂岩黄壤和石灰土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存在差异,黑色石灰土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总体变化均表现出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碳酸盐含量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而黄色石灰土和砂岩黄壤碳酸盐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不大。而且在砂岩黄壤和石灰土中,土壤碳酸盐δ~(13)C值在剖面深度上的变化情况不同,表明了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的程度,不同的成土过程及程度和成土环境的差异可能是砂岩黄壤和石灰土中土壤碳酸盐δ~(13)C值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高了对区域碳库特征的认识,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0.
频繁的溢油事故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用凝油剂(OGA)是一种优良的溢油回收方式。本文分析了凝油剂的发展历程,根据结构组成对凝油剂进行分类,此外,针对凝油剂的有效性问题,分析了一系列有效性评价实验与凝油回收技术,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提供了参考方案。在凝油材料研究进展方面,列举相选择性有机胶凝剂、多孔基有机胶凝剂与实际溢油凝油材料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可降解天然吸附材料或凝油剂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最后,从凝油剂的经济成本和应用技术出发,阐释了当前凝油剂的发展难点与下一步工作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