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村面源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论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 个区县为实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化学肥料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田土壤侵蚀等8 个来源中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从Moran's I 值判断,2005-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COD、BOD5、TN、TP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2005-2008年集聚减弱,2008-2011 年集聚增强。② 从COD、BOD5、TN、TP排放总量来看,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BOD5、TN、TP 绝对排放量,2005 年分别为15.85×104、7.35×104、5.50×104 和0.97×104 t·a-1;2008 年分别为10.93×104、6.45×104、5.60×104 和1.04×104 t·a-1;2011 年分别为14.67×104、8.68×104、6.94×104和1.14×104 t·a-1。COD、BOD5 绝对排放总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趋势,TN和TP绝对排放总量则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③ 从冷热点分析结果来看,三峡库区腹地是热点区域的集中区,而三峡库区库尾都市核心区是冷点区域集中区。  相似文献   
132.
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历史、产生过程以及增加空气负离子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由室内、室外二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3.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和随机过程的马尔克夫模型,建立了评价火灾风险的动态模型.运用该模型能够计算某一系统特定地点起火后风险机率的时间分布,并能够指导消防设计和消防管理。  相似文献   
134.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安徽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综合分析省情,并经科学论证,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实施“两山(黄山、九华山)一湖(太平湖)”开发战略,以此来进一步发挥皖南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天时地利的池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即响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加快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35.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是西藏东南部的重要国防交通线,也是藏东公路南环线的主要环节,在全长438km里程中约有400km穿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公路自1972年投入运营以来,因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河流相沙质沉积物和河谷风场的综合作用,导致风沙活动十分活跃,沙害路段多达25处,严重阻碍了公路的畅通.对公路两侧固定沙丘研究发现,风沙活动最晚始于约3万年前,目前的沙害是公路选线欠合理,以及施工破坏边坡和植被情况下风沙再次活跃的结果.为了有利于实施治理工程,依据沙害路段所处的地貌位置、形成沙害的沙源和风场特征,将公路沙害划分为边滩沙源型、阶地沙源型和滑塌沙源型3类.通过对典型沙害路段治理试验研究,确定治理工程体系以乔、灌木为主体,适当增加草本植物,辅之以阻沙、固沙和导沙3种应急性机械措施.  相似文献   
136.
A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 developed from Pinus tabulaeformis tree-rings of Hasi Mountain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responses of tree-ring to different climatic metrics.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tree-ring chronology an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uggest that tree growth is both limited b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s the principal limiting factor of tree-ring width. To find a suitable moisture index to be reconstructed, three moisture indices considering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even water balance are chosen to b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DSI is an appropriate index as predictor of tree-ring width and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37.
重庆喀斯特山地土壤种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土壤种子库对岩溶山地退化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萌发法,比较了重庆典型岩溶山地处于不同生态演替序列的自然林地、次生林地、灌草坡、坡耕地、人工林、弃耕撂荒地等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分布特点。喀斯特山地各植被类型的土壤中贮藏着丰富的种子,每个40cm×25cm×15cm土柱内储藏有227.4~454.8粒种子,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乔灌种子主要分布于0~5cm土壤层。土地利用强度越大,木本植物种子越少,草本植物种子越多,且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如陡坡开垦)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坡度、溶沟、溶隙等土壤分布环境和土壤水分等也对喀斯特山地的种子密度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种子密度在不同地点及植被类型间相差很大,生境异质性是种子库分布模式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38.
絮凝剂产生菌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进行了微生物絮凝剂培养基类型选择试验和培养基成分正交试验,实验结果显示,高糖低氮的培养基有利于产絮凝剂,单糖尤其是葡萄糖对产絮凝剂影响最大,果糖缺少时也不利于絮凝剂的产生;氮源以有机氮源如酵母膏、蛋白胨为宜。利用正交实验得出培养基成分最佳配比,图1表4参14。  相似文献   
139.
四川温江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四川温江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十分剧烈,日平均浓度在1200~20000 ng·m-3之间.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月最大,中值接近8000ng·m-3,5月也存在一个浓度高值.黑碳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与该地盆地性气候、降水湿清除和局地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由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出现频数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约为2850 ng·m-3.  相似文献   
140.
为评价两种草本植物修复5年后的土法炼锌废渣剖面上养分及重金属分布特征,以废渣堆场上人工种植的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草本植物剖面(0~60 cm)上不同粒径废渣中养分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渣剖面深度增加,废渣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废渣(0~10 cm)中有机质含量大多显著(p<0.05)低于深层废渣(10~60 cm);而表层废渣(0~20 cm)的有效态氮磷含量大多显著(p<0.05)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废渣粒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在粒径为0.25~0.5 mm的废渣中最高,而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随废渣粒径增大逐渐降低.三叶草修复作用下其剖面不同粒径废渣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高于黑麦草.As、Cu、Pb、Zn含量随着废渣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表层废渣(0~20 cm)中的含量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除As外,Cd、Cu、Pb、Zn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随废渣粒径增大而降低.两种植物修复作用下,酸可交换态As、Cd、Cu、Zn占比均随废渣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酸可交换态Cd、Cu、Pb、Zn占比均随废渣粒径增大而增加.综上,三叶草和黑麦草参与下垂直剖面上不同粒径废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