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70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651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人的可靠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可靠性研究是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道路,企业员工接触各种大型设备的机会越来越多,一旦员工出现人为误操作,便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提高人的可靠性分析即可减少人员的误操作。本文主要对人的可靠性分析、人的可靠性评估以及人的可靠性管理三大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概述了人的可靠性研究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和可靠性数据不足之处。其次,对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进行汇总,并且对第一代和第二代的HRA进行描述。同时,提出了人的可靠性评估步骤与管理建议。最后,根据所作的工作,提出一些研究的难点和前景,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2.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添加粉煤灰和牛粪对煤矸石污染土壤进行改良,并研究了不同改良措施对大豆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粉煤灰0.07 kg.kg-1(T1)、添加牛粪0.07 kg.kg-1(T2)、添加粉煤灰和牛粪各0.07 kg.kg-1(T3)3种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和单株根瘤数均有显著影响,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和单株根瘤数均表现为T3>T2>T1>CK。在花期和鼓粒期,3种土壤改良措施下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且T3处理显著高于T2和T1。与对照相比,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的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T3、T2和T1处理的大豆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8.47%、40.99%和30.63%。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标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易出现早熟而陷入局部最优以及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等缺陷,引入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和抗体浓度选择机制,构造了基于免疫机制的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并将其应用到波阻抗反演问题中。免疫记忆能够保留高适应度个体,抗体浓度选择机制进一步保证了粒子的多样性,从而能较好地避免早熟收敛,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对理论模型试算表明,IPSO算法在进行波阻抗反演时不仅收敛速度快,而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抗噪性能。  相似文献   
994.
大跨度悬索桥几何非线性主要来自3个方面:缆索垂度效应、梁柱效应、大位移引起的几何形状变化。鉴于地震波高频成分振幅大,低频成分振幅小的特点,很难对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做出定性判断。目前大跨度桥梁的几何非线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斜拉桥,且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以逐级加大振幅的Ⅳ类场地多条地震波为激励,通过对称与非对称的2座典型大跨度悬索桥的几何非线性影响对比分析,探讨了几何非线性对大跨度悬索桥重要地震响应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地震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从区域防震的角度,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过程,论述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的概念。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差异特征,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划分为5种类型。在考虑防震减灾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分析模型,该模型以行业区域投资效益为指标,给出了行业在区域的投资适宜度。最后在仅考虑地震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全国防震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结果。并对不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6.
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气象环境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单一、多个气象因子和大尺度气候因子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雨湿条件、光照、风等气象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当温、湿等气象要素,菌源数量与花期在一定程度吻合时,会导致该病的大流行;El Nino和SST异常对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有前兆性指示作用;结合地面气象因子、海温和500HPa高空环流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赤霉病。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地区蝗灾的时间、空间特征和灾害的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644至1912年的268年中,共发生蝗灾25次,平均每10.72年发生一次。从时间分布上看,清代关中地区蝗灾从清代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呈现由多变少再变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是蝗灾少发期,早期和晚期是蝗灾多发期。该地区蝗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南地区。根据蝗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关中地区二级一般蝗灾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四级特大蝗灾,一级较弱和三级严重蝗灾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水热法制备CoFe2O4作为催化剂,降解氨基三亚甲基膦(NTMP),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同时,系统研究了不同pH、过硫酸盐浓度、NTMP浓度、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其催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有机磷的 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合成了CoFe2O4催化剂.NTMP降解率随着催化剂投加量、过硫酸氢钾(PM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初始NTMP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弱酸性条件有利于反应活化PMS降解NTMP,而中性或碱性条件都会减缓催化反应的进行.CoFe2O4/PMS体系对NTMP的降解率最多达90.3%.不同阴离子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不同,溶液中NO3 、SO42-对反应的抑制作用不明显,Cl-会对反应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而HCO3-的出现大大抑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仍能在30 min之内降解86.0%的NTMP.此外,捕获实验和EPR测试结果表明,CoFe2O4/PMS 催化体系中活性物种分别为SO4·-、·OH和1O2 .  相似文献   
999.
实验制备了新型Mn-Zr-La-Ce/Al2O3、Mn-Zr-Cu和Mn-Co-Ce 3种催化剂,利用SEM-EDS、XRD、BET、FT-IR、O2-TPD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高压放电协同催化剂对乙酸乙酯的降解因素影响规律(催化剂种类、初始浓度、含氧量和进气气量),通过对出口气体GC-MS等分析,探讨了高压放电协同催化降解乙酸乙酯的机理.结果表明,高压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协同Mn-Zr-La-Ce催化剂对于乙酸乙酯的降解效果最好,当电压为40 kV时,降解效率为94.6%,能量效率为1.52 g·kW-1·h-1,降解副产物O3及NOx浓度较低.降解效率随着初始浓度、气量的增加而较低,但随着含氧量的增加则是先升高后下降.GC-MS等分析结果表明,在降解乙酸乙酯过程中会产生丙酸乙酯和乙酸正已酯等中间产物,最终生成CO2、H2O.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5组厌氧/好氧/缺氧(AOA)模式运行的SBR反应器, 考察不同C/P(120, 40, 24, 17, 13)下AOA-SBR系统磷形态转化规律及污泥特性.结果表明, 5组反应器的COD、TN、NH4+-N去除效果均优于一级A标准.随着C/P的降低, 系统TP去除量逐渐提高.C/P小于24时, TP的去除效果开始变差且波动剧烈, 在C/P为40时系统TP去除效果最稳定, 平均去除率为99.22%.磷形态结果表明, 随着C/P的降低, 污泥中各项磷形态含量均有所升高.IP是TP最主要的磷形态, 不同C/P下IP占TP的含量相近(约96%).随着C/P的降低, NAIP、AP占污泥TP的含量与IP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而OP占污泥TP的含量保持下降趋势.生物有效磷(NAIP与OP之和)对污水除磷效果影响最大, C/P为40的系统中污泥中生物有效磷占比最高, 污水TP去除效果最好.污泥MLSS与SVI值随着C/P的降低而增大, C/P较低的系统有发生污泥膨胀的风险.高通量测序表明, 随着C/P的降低, 除Dechloromonas外, PAOs与DPB含量均有所下降, 污水TP去除效果较差且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