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根据车集矿井下水的水质特性,采用混凝沉淀和过滤的方法对矿井不处理,并根据矿井水同用水水质要求供给不同水质的水,在尽可能提高矿井水的利用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2.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抗生素和重金属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畜禽粪便是环境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并已成为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蓄积库.生物处理(如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和土地利用是畜禽粪便广泛应用的处理与处置方式.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综述国内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在畜禽粪便生物处理及土地利用全过程中的传播、分布及控制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畜禽养殖粪便的风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针对畜禽粪便处理处置全过程中抗性基因的削减与控制,我们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在全过程中的赋存与转归特征;2生物处理工艺操作参数对畜禽粪便中抗性基因分布及其削减的影响;3加强综合管理研究,源头控制抗性基因;4研发适于全过程抗性基因的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3.
冬季不同生境下菹草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外通过人工构建静态模拟生态系统,研究冬季不同底质、水深、水质条件下,菹草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深或水质污染程度的相应组实验中,添加土壤改良剂的各组实验的TN、TP、NO3--N、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均高于相应的未添加组,而NH4+-N去除情况相反;添加土壤改良剂有助于菹草对水体营养盐的综合去除,菹草在水深较深且营养盐负荷较高的水体中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更好;水深35cm比水深25cm更适宜菹草的生长;菹草在实验设计的水质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和对水质进行高效净化,适合在冬季运用于一般河道的水体修复。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工业行业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工业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快速增加,技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有文献认为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是对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存在性的规范检验几乎一片空白。本文基于经典文献提供的实证方法,以工业全行业和大中型行业为实证对象,规范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首先,对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主导因素是细分行业内而不是细分行业之间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的变化。其次,基于我国工业经济的特性,计量检验了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和资本-技能互补性等因素对工业就业结构技能升级的影响,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两方面的结果验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并为技能劳动力短缺提供了基于需求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5.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19?—?2.43 ka BP,其中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时限为9.35 ka BP。该遗址中发现的最早陶器经同层位地层推测,其年代为13.60 ka BP,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陶器。陶器的使用可能改善了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大量细石器反映出泥河湾盆地中采猎经济高度繁荣。因此,在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开始变暖的背景下陶器和细石器的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6.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oxic substances which are hazardous to animals, plants, microorganisms, and other living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s are released annually into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mostly from improper wastewater discharges. Early detection of such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effluents and proper monitoring before their final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In this study, two whole-cell bacterial biosensors were constructed by transforming competent cells of Shigella flexneri and Shigella sonnei with pLUX plasmids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to monitor wastewater samples undergoing degradation by measuring bioluminescence response using a microplate luminometer. Both bacterial biosensors were found to b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he wastewate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atterns, concomitant with those of the COD removals demonstrated at the different days of the degradation. Generally higher bioluminescence values were obtained at the later days of the degradation period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values, with up to 571.76% increase in bioluminescence value obtained at day 5 for 0.1% (v/v) effluent concentration. Also, a steady decrease in bioluminescence was observed for the bacterial biosensors with increasing time of exposure to the wastewater effluent for all the sampling days. These biosensor constructs could therefore be applicable to indicat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llutants in a way that chemical analysis cannot, and for in situ monitoring of biodegradation. This has great potential to offer a risk assessment strategy in predicting the level of bioremediation required during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efore their final discharge into the aquatic milieu.  相似文献   
107.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08.
为分析小流域水质评价方法的准确度和适应度,以小安溪流域2017年和201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加拿大水质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利用等标水质分析的思想对比了四种方法的评价准确度。评价结果显示:单因子评价法更适合评价水质分布较均匀的流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要更为客观一些,加拿大水质指数法更适合较大的、评价指标较多的流域。综合指数评价法是最适合小流域水质评价的。其结果为小流域水质评价方法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9.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110.
受体模型应用于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常用的受体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因子分析/多元线型回归(FA/MLR)、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FS/MLR)、非负约束的因子分析模型(FA-NNC)和同位素来源解析技术(CSRA)的方法和原理,总结了受体模型应用于三种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PTS)PAHs,PCDD/Fs和PCBs的来源解析研究进展,并对PTS类污染物来源解析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源解析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