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51.
为了研究在侧风影响下汽车正向助力转向偏移过大而威胁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反向助力和自适应滑模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驾驶员转矩和汽车车速的配比设计反向助力特性曲线,并利用自适应滑模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输出助力转矩,使汽车在转向过程中,增加了驾驶员转向的阻尼感,也同时提高了驾驶员对转向电机的实时操纵性。将其应用到汽车EPS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车速、风速下,采用反向控制策略不仅减小了方向盘角度、齿条位移,还减小了汽车横摆角速度,可以显著地改善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Rivers are dynamic systems in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Reliable and fast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quality is therefore...  相似文献   
53.
纳米TiO2光催化剂在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将其负载于一定的载体上,尤其是无机吸附剂上.并设计出高效的光反应器是其实用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论述了纳米TiO2在无机吸附剂上的负载及其在有机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并对相关的光催化反应器做了相应的介绍。  相似文献   
54.
天然土壤有机质中菲的分配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天然土壤吸附不同初始浓度的菲后,提取胡敏酸组分(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通过计算得到胡敏素组份所吸附的菲,用以研究菲在2种组份中的动态吸附/分配行为,以及初始浓度的影响,并利用Freundlich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然土壤中菲的吸附/分配过程表现出分阶段特征:从最初的快吸附至48 h左右达到转折点,然后进入慢吸附过程.在快吸附至转折点阶段,胡敏酸组分中菲的吸附比例(吸附量与初始量之比)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可归因于初始时段矿物表面吸附、胡敏素竞争吸附的影响.在慢吸附阶段,胡敏酸中菲的吸附比例变化很小,菲初始浓度的影响也不大;而对于胡敏素组份,低初始浓度条件下菲的吸附比例明显大于高初始浓度条件,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胡敏素组份是慢吸附的主要发生域.模型参数拟合结果显示:胡敏酸、全土、胡敏素吸附的非线性程度依次增加,并随时间逐渐加强.在吸附/分配的动力学过程中,胡敏酸和胡敏素分阶段不同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土壤有机质组分异质性对非线性吸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并从湖泊治理人才队伍的组建、控制目标的设定、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湖泊生物-生态修复、管理等10个方面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的防治对策,指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控制污染源出发,重点开展生物-生态修复、完善管理对策,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56.
负载型活性炭/TiO2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和条件下(75℃和常压),通过在酸性水溶液中水解钛酸四丁酯并回流提高其结晶度,制备了锐钛矿型的TiO2.将此TiO2负载于粉末活性炭上,并用之来降解模拟废水苯酚.实验结果表明,该负载型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果要优于纯TiO2以及P25 TiO2加活性炭的混合体系.0.58g负载型催化剂降解0.4L浓度为100mg·L-1的苯酚溶液,经18W紫外灯光照6h后溶液中的苯酚去除率达到98%.同时,载体活性炭上吸附的苯酚量也随着光照时间逐渐减少,6h后残留的量仅为初始值的3.5%.  相似文献   
57.
外生菌根真菌对五氯芬的耐受性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艺  杨青  敖晓兰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078-2083
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了7种外生菌根真菌--美昧牛肝菌(Boletus edulis)、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双色腊蘑(Laccaria bicolor)、褐疣柄牛肝菌(Leccinum 8cabrum)、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大毒滑锈伞(Heboloma crustulinifoume)和长柄粘滑菇(Hebeloma longicaudum)在不同五氯酚浓度下的生长速度和耐受性,筛选出具有降解五氯酚潜力的3种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双色腊蘑、褐疣柄牛肝菌;考察了这3种外生菌根真菌在五氯酚胁迫下的生长模式,并采用点试方法对真菌氧化还原酶的产生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低浓度(≤10mg·L-1)条件下,五氯酚并没有改变菌种的生长模式,其中铆钉菇表现出了对五氯酚较强的耐受性,而在较高浓度下(15mg·L-1),所有菌种生长均受到抑制.酶点试结果表明,铆钉菇是3种外生菌根真菌中氧化还原酶活性最强且种类较多的菌种,它表现出较高的漆酶、酪氨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是一种具有高效降解芳环结构污染物潜力的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58.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分析湖北省县际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探讨迁入人口空间格局形成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迁入人口向地级市市辖区以及与其邻接的地区集中,县际分布差异扩大,但是空间集聚程度下降,以武汉市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日益明显。在地区名义工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差异化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可获得性是人口迁入的重要原因。而推进区域一体化可以提高本地对差异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吸引人口迁入,进而诱发人口与产业向本地同向集聚。  相似文献   
59.
超超临界锅炉安全预评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超临界技术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针对该类型工程安全预评价的特点,通过分析超超临界锅炉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分析思路,提出了应用该技术的锅炉设备在进行安全评价过程中,除了超临界锅炉常规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外,尤其应该重点分析解决高温高压材料、水冷壁选型、燃烧设备、焊接、施工、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特殊问题;并应该在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0.
Olaniran AO  Igbinosa EO 《Chemosphere》2011,83(10):1297-1306
Chlorophenols are chlorinated aromatic compound structures and are commonly found in pesticide preparations as well as industrial wastes. They are recalcitrant to biodegradation and consequently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 A variety of chlorophenols derivatives compounds are highly toxic, mutagenic and carcinogenic for living organisms.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s one of the key remediation options that can be exploited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caused by these notorious compounds. The key enzymes i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chlorophenols are the oxygenases and dioxygenases. These enzymes can be engineered for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highly chlorinated aromatic compounds through directed evolution methods. This review underscores the mechanisms of chlorophenols biodegradation with the view to understanding how bioremediation processes can be optimized for cleaning up chloroaromatic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