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外来鱼类的入侵现状,分析了建立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蕈要性、必要性和应用前景.在现状调查、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的可定量化的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举例说明了该评估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基于OSAT方法对上海2010年夏季臭氧源解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上海夏季臭氧浓度超标现象频繁出现,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本文采用CAMx模型并使用OSAT方法对上海2010年夏季(8月)地面臭氧的源贡献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上海本地、浙江、江苏和远距离传输对上海徐汇站O3浓度的贡献,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上海本地8类源(农业源、工业过程、工业锅炉、电厂、生活源、交通源和挥发源)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在白天O3低浓度污染时段和夜间,上海徐汇站O3主要来自外围(最内层模拟区域之外)的贡献.而在白天高浓度O3污染时段,来自上海市本地污染源排放的贡献率显著地升高.从2010年8月6—31日期间徐汇站O3小时浓度贡献百分率的平均值来看,外围贡献了61.2%,上海本地、江苏和浙江对上海徐汇站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2.8%、7.4%和8.6%.工业过程是上海本地O3的最大贡献源,其次是挥发源和交通源,因此,降低上海本地O3污染浓度的有效措施为控制来自工业过程、挥发源和交通源的O3前体物的排放.另外,通过OSAT方法模拟计算还得出,上海市交通源、上海电厂和工业过程是徐汇站NOx浓度(O3的重要前体物之一)的三大主要贡献源,实施针对该三大重点排放源的减排措施将有效减少上海市的NOx大气环境浓度.  相似文献   
93.
基于Urban-RAM模型的上海居民生活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居民生活引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引起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鲜有对上海市居民生活整体碳排放的系统研究.本文以2010年为基准年,引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发的Urban-RAM模型,对上海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初步掌握上海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特征,为上海市低碳城市建设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2010年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CO2e)为4985.7万t,主要以间接排放为主,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分别占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的64.1%和35.9%;上海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在各个消费领域的分布不均,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公共和居住建筑领域,该领域的直接碳排量为1065.0万t,占全市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总量的59.5%;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家庭消费领域,该领域的间接碳排量为1625.2万t,占全市居民生活间接碳排放总量的50.9%,其中以食品消费和衣装消费的贡献最大,分别占家庭消费领域碳排放总量的53.5%和29.5%;综合来看,公共和居住建筑领域的整体碳排量最大,为2231.6万t,占全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的44.8%.  相似文献   
94.
2013年1月中国中东部大气重污染期间上海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遭受多场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灰霾天气.期间,本研究采用在线连续观测手段测量了上海市城区大气中气态污染物、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等,获得了高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观测结果显示,1月份期间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25±75) μg·m-3、(82±54) μg·m-3和(44±27) μg·m-3,PM2.5/PM10为65.0%±13.0%,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累计时间长达284 h,占整月小时数的38.2%.灰霾期间大气PM2.5中SO42-、NO3-、NH4+和OM分别占PM2.5的21.5%±4.9%、22.8%±5.9%、15.9%±3.1%和20.4%±4.3%,其中,二次组分(SNA+SOA)占PM2.5的65.7%±8.4%,表明灰霾期间二次组分对PM2.5的贡献较大;灰霾期间还测得较高的SOR和NOR,分别为0.335±0.121和0.229±0.066,说明SO42-和NO3-的生成效率较高;较高的/比值(1.137±0.438)表明灰霾期间机动车的污染较明显.研究发现,随着PM2.5质量浓度不断地增加,SNA的比例明显上升,期间NH4+对SO42-、NO3-等酸性物质的中和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灰霾期间,因受低温和高浓度颗粒物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大气对有机物的氧化能力明显减弱,昼夜OC/EC值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5.
上海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24  
于2011年10月1日至10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含碳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获得了秋季典型大气灰霾污染过程中含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灰霾过程中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38±7.11)μg·m-3和(4.07±1.97)μg·m-3,浓度显著高于非霾过程.以非霾天气的起始点作为参照点,得出灰霾期间OC和EC的增长率分别为641%±258%和409%±246%,本次灰霾过程中OC的污染累积与二次生成作用分别占63.8%和36.2%,污染过程以累积为主.灰霾期间OC/EC与O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正相关,OC浓度的升高与含碳组分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采用EC示踪法估算短期大气过程中有机碳(SOC)含量,灰霾天气和非霾天气PM2.5中的SOC浓度分别为1.64~17.96 μg·m 3和0.25 ~2.83 μg·m-3,分别占OC的l0.7%~66.7%和9.2% ~52.5%.  相似文献   
96.
氨(NH3)在城市细颗粒物(PM2.5)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机动车是其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利用移动式走航测量方法,在上海市开展了为期8 d的实际道路NH3排放移动走航观测,获得了道路机动车NH3排放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去除污染物背景数据后,实际道路机动车的ΔNH3/ΔCO2(NH3与CO2排放量之比,下同)为0.44×10-3,不同类型交通区存在显著差异,港区道路与中心城区道路机动车的ΔNH3/ΔCO2均较高,而高速公路相对较低.(2)交通条件对实际道路机动车的NH3排放量具有重要影响,道路拥堵状态下机动车低速行进时的ΔNH3/ΔCO2是道路通畅时高速行进状态下的2~3倍.(3)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年11月5—10日)期间,在重点拥堵路段实施的交通管制措施对削减机...  相似文献   
97.
在某特大城市机动车检验站筛选了123台轻型汽油车,依据《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开展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定量研究典型车型的燃油蒸发系统的现状及泄漏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燃油系统硬管连接或碳罐遮挡造成无法进行后续泄漏测试的车辆约占14%;油箱盖加压测试合格率为95%;不合格车辆主要为10 a以上老旧车辆,合格车辆中加压损失与年均行驶里程(VKT)呈正相关,VKT每增加1 000 km,油箱盖压力损失约为9.9 Pa;加油口加压测试显示,各排放阶段(除国六外)的合格率为44%~75%。  相似文献   
98.
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气活性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秋季节面临严峻的以高浓度O3为典型特征的光化学污染问题.然而,O3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反应过程使得其来源识别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针对高浓度O3的控制途径仍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7月长三角地区发生的一次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强度高的高浓度O3污染过程为研究案例,基于CAMx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中耦合的臭氧来源追踪方法(OSAT),采用物种示踪的方法对长三角3个代表性城市上海、苏州、杭州近地面O3的污染来源开展了模拟研究,探讨了4个源区(上海、浙北、苏南和长距离输送)、7类排放源(工业锅炉和窑炉、生产工艺过程、电厂、生活源、流动源、挥发源和天然源)对上海、苏州和杭州城区地面O3的浓度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长距离输送以及区域背景产生的O3约在20×10-9~40×10-9(体积分数)之间;加上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排放的前体物在长三角城区地区二次生成O3,可使O3上升至40×10-9~100×10-9(体积分数)乃至更高.模拟时段内日间8 h O3浓度的地区贡献分析结果显示,长距离传输对于上海、苏州、杭州的浓度贡献分别为42.79%±10.17%、48.57%±9.97%和60.13%±7.11%;上海城区O3来源中,上海本地污染贡献平均为28.94%±8.49%,浙北地区贡献约19.83%±10.55%;苏州城区O3来源中,苏南地区贡献约26.41%±6.80%;杭州城区O3来源中,浙北地区贡献约29.56%±8.33%.从各受点日最大O3小时浓度贡献来看,长距离传输贡献比例显著下降(35.35%~58.04%),而本地污染贡献上升.区域各类污染源贡献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对O3污染贡献最为突出的几类污染源分别是工业锅炉和窑炉(浓度贡献约18.4%~21.11%)、生产工艺过程(19.85%~28.46%)、流动源(21.30%~23.51%)、天然源(13.01%~17.07%)和电厂排放(7.08%~9.75%).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燃烧排放、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VOC排放以及流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长三角区域夏季高浓度O3的主要人为源.  相似文献   
99.
100.
2012年12月4日—11日,使用微孔均匀撞击式采样器(MOUDI)连续7 d采集广东省韶关市3个环境空气监测点气溶胶样品,采用GC/MS测定包括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优控多环芳烃(Σ16PAHs)在内的17种PAHs的浓度水平,并分析Σ16PAHs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韶关市冬季气溶胶颗粒中Σ16PAHs的质量浓度为17.29 ng/m3~23.97 ng/m3;Σ16PAHs集中在1.0μm~3.2μm的积聚态和粗颗粒中,呈单峰分布特征;比值参数分析显示,韶关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主要来自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