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16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97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5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Textiles release microfibers to the environment during production, use, and at end-of-life disposal. There is a potentially large and growing risk to...  相似文献   
72.
李贤斌  汪金辉  宋光明  许涛  刘江虹 《安全》2020,(2):73-78,82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项工程核心能力,探索性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燃烧学》教学中。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合作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课堂管理能力,结果显示:自主学习能力强及参与度高的学生教学效果良好,期末考评中优秀率上升明显。微视频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中占重要地位,但并不是学生最习惯采用的自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氛围、讨论质量及节奏把控方面还需针对性强化。  相似文献   
7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随之而提高,对于生态环境以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升。水是万物之源,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了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先进的水环境监测技术必不可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详细阐述现阶段我国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实施的信息化新技术,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4.
以NH3为还原剂,以活性碳纤维(ACF)、HNO,浸渍的ACF、负载CuO的ACF和负载La2O3的ACF为催化剂,在微型反应器中考察各种催化剂对NO催化还原的活性,并进行了差热-热重、扫描电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CF负载La能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活性,且催化活性中心为非晶态的氧化物;当ACF负载20%的La2O3时具有最好的低温活性,NO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75.
采用植物油为唯一碳源,设计选择培养基,从饭店下水道污泥中筛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结果分离到12株菌,其中一株能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从68 mN·m-1降低到34.5 mN·m-1,具有开发潜力,被选出作进一步的研究.该菌株经鉴定为犁头霉菌(Absidia orchidis).通过正交试验对犁头霉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其优化培养条件为:植物油3.6 g·L-1,KH2PO412.1 g·L-1,Na2HPO45 g·L-1,(NH4)2SO4 1 g·L-1,NaNO32 g·L-1,酵母浸膏0.1 g·L-1,MgSO4·7H2O 0.15 g·L-1,NaCl 5 g·L-1,CaCl2 0.1 g·L-1,EDTA 1 g·L-1,KI 0.83μg·L-1,H3PO4 0.01μg·L-1,CoCl2·6H2O 0.048μg·L-1,MnSO4·H2O 0.312μg·L-1,Na2 MoO4·2H2O 0.048μg·L-1,ZnCl2 0.287μg·L-1,CuSO4·5H2O 0.125μg·L-1,初始pH值8,接种量6%.发酵70h时可获得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大收获量,此时发酵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相对浓度达402倍.  相似文献   
76.
UASB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场渗滤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垃圾焚烧场的渗滤液具有pH低、污染成分复杂、COD_(Cr)浓度高、可生化性好等特点。本研究探索了UASB法处理焚烧场渗滤液时的快速启动方法,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容积负荷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及产气量与COD_(Cr)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d、容积负荷5kg/(m3.d)的情况下,COD_(Cr)去除率可达到93%,每升原水产气量可达22.5L,折合热值492.7kJ。  相似文献   
77.
为全面了解珠江三角洲淡水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估其生态风险与食用安全,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集罗非鱼、草鱼、乌鳢及鳜鱼主要养殖鱼类样品共计57份,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仪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以及食入健康风险指标(Ri总)分别评估其污染程度、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样品中Cr、Ni、Cu、Zn、As、Cd、Hg、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20~3.240,0.020~0.800,0.110~1.100,0.190~19.970,0.030~1.480,nd~0.606,0.003~0.118,0.040~0.803 mg·kg-1(湿重),Cr、As、Cd、Pb在水产品中超标率大小依次为As(7.0%),Pb(7.0%),Cd(5.3%),Cr(1.8%)。Pi结果表明,目前珠江三角洲养殖水域水产品中Cu与Zn残留处于正常范围内,Cr和Hg有少量样品为轻度污染,Pb、Cd与As存在重度污染样品,所占比例为2.86%、6.02%和5.74%。MPI结果显示不同水产品污染程度为乌鳢>鳜鱼>罗非鱼>草鱼,总体上各种水产品MPI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目前成人每周摄入水产品是安全的,但乌鳢Cr,罗非鱼As含量较高分别达到PTWI的37.76%和19.51%,表明水产品中Cr、As残留可能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健康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10-6a-1)。综合分析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主要水产品可知,其尚未出现明显的污染安全问题,但As与Cr等元素的潜在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8.
为深入研究流场动力学特性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内膜面污染的控制,应用fluent软件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考察了改变曝气条件对膜面气液速度场及气含率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曝气强度下,1 mm曝气孔径下膜面气液两相的速度增加较孔径2mm、3 mm的快;曝气孔径为1 mm时,膜面的液相速度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曝气孔径为1 mm时,曝气量为5.5m3/h所形成的漩涡区较大,膜面气含率值较高且分布较均匀,气液两相接触面积较大,膜面冲刷效果较好;模拟观察到反应器底部靠近壁面局部气含率较低,不利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进一步优化曝气和反应器结构。  相似文献   
79.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聚合氯化铝(PAC)与污泥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复配处理涂料废水的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的响应值为COD和色度去除率。实验分别拟合了关于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的二次模型,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涂料废水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微生物絮凝剂浓度47 mg/L,PAC浓度39 mg/L,pH为8.2,CaCl2浓度0.38 g/L,搅拌速度210 r/min。最佳絮凝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对涂料废水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7.6%和68.9%。  相似文献   
80.
Ozonation as an advanced oxidant in treatment of bamboo industry wastewat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D  Yang Z  Wang W  Tian G  Xu S  Sims A 《Chemosphere》2012,88(9):1108-1113
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ozonation process to treat the bamboo industry wastewater (BIWW). The impact of ozone dosage and initial organic concentration on color, COD and TOC removal rates were studied along wit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jor organics in raw and treated wastewater.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ozone dosage of 3.15 g h−1 (concentration 52.5 mg L−1) was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After 25 min ozonation of 1 L raw wastewater, the color, COD and TOC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95%, 56% and 40%, respectively, with an influent COD concentration of 835 mg L−1. The ratio of kg O3 kg−1 COD at 3.15 g h−1 was 2.8 (<3), revealing that ozonation was a cost effective process for tertiary treatment of BIWW. Longer oxidization time was required to achieve similar results for raw wastewater with higher COD concentration. The chromatogram from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revealed that ozonation resulted in the breakdow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into low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s but could not completely mineralize the organic matter. The majority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raw and ozonated samples via GC-MS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ester derivatives as the main intermediates of ozonation, 1-chloroctadecane, methyl stearate, benzophenone and α-cyperon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by-products of ozo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