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18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41.
模拟沉积磷迁移转化行为的铁盐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牛晓君  王计平 《环境科学》2009,30(12):3502-3508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在不同浓度铁盐影响下,在沉积层中的垂直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分别向模拟系统投加的10 mL和50 mL的1 mol/L FeCl_3溶液,沉积层中磷的含量降低,投加30 mL的1 mol/L FeCl_3溶液时,沉积层中磷含量增加.沉积物中适当的铁盐会阻止沉积物磷向水体释放,铁盐浓度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结果对研究内源磷释放与湖泊富营养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上海市大气中PM10浓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2年-2009年的PM10实测数据和同步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上海市PM10污染分析研究。对2002年-2009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了上海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每日小时变化规律以及上海市不同地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分布特征,并对这种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地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空气环境质量在逐年好转,其标志是累计超标污染天数每年减少5天;在一年当中,污染天数最多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最少的是夏季;在空气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的大趋势下,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3.
针对传统市场管理和分析预测中存在的数据源不完整、预测方法单一、人工汇总分析导致的准确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对比,采用 B/S 应用模式,J2EE 技术架构和 JAVA 解决方案,开发了电力市场管理与负荷分析预测系统,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有序整合优化和负荷需求的科学预测。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信息分类及管理完善、负荷预测模型先进、有效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和工作效率,达到了为电力生产、经营提供辅助决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4.
高级氧化技术(AOPs)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废水处理,并目前此类技术多以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为主.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 4-·)的AOPs因其对有机污染物的高反应活性和对复杂环境基质的高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但是,在对各种活化方式的系统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降解途径和不同阴离子对体系的影响也缺乏研究.本文通过两种染料的降解对3种活化过硫酸盐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并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甲醇,叔丁醇)和产物分析,研究了体系降解机制及路径.研究了4种阴离子(HCO3-、N O3-、Cl-、Br-)对3种不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SO 4-·与OH·在3种活化体系中对染料降解均有贡献.在热活化体系(heat-Na2S2O8)中,对染料降解起到主导作用的活性物种为S O4-·;在光...  相似文献   
45.
构建了Klebsiella oxytoca d7和Shewanella sp.F1 2种纯菌燃料电池,探究了产电菌在产电过程中电子介体传递电子机制.结果表明:K.oxytoca d7只有作产电呼吸时,才会产生电子介体,而Shewanella. sp.F1在好氧呼吸、厌氧呼吸、产电呼吸下均能产生介电体,说明电子介体的产生与产电菌种类有关.两种菌介电体氧化还原电位相当(-250,210mV),且介于呼吸链NADH和辅酶Q之间.其介电体在胞内呼吸链上截获的电子均源于NADH,说明电子“逸出”位点只取决于介电体本身.K.oxytoca d7在碳源充足和不足时,电子介体产电量分别占总电量的60%和41%;Shewanella. sp.F1分别是57%和50%,说明在碳源充足时,2种菌的产电呼吸都以电子介体机制为主.介电体传递电子过程直接影响了阳极底物的转化和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  相似文献   
46.
着重介绍国内环保装备的发展现状,剖析我国环保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落后的原因,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我国环保装备国产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环保装备的研发应朝低投资、低运转费和低管理要求方向发展,讨论了几种适合国情的设备及工艺。  相似文献   
47.
对多种墙体保温材料、多种不同构造组成的保温系统进行了多项室内外防火性能试验。两面墙体外保温系统分别为胶粉聚苯颗粒贴砌聚苯板和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以保温系统的外饰面(涂料饰面和面砖饰面)为例,阐述了保温系统的防火试验方法。通过对试验测试数据的处理,得出了保温系统温度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保温系统在火灾试验的过程中,两种墙体的保温系统在火灾作用下的燃烧速度和火势蔓延的范围。将温度及温度场变化规律和燃烧后保温系统的破损情况进行比较,得出本构造材料可提高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板桁结合加劲梁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以国内某大跨悬索桥为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研究了上、下中央稳定板以及水平稳定板的制振效果,并考察了阻尼比对主梁颤振临界风速的影响,最后对比研究了原设计方案和安装上中央稳定板的板桁结合加劲梁的三分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上中央稳定板可以有效抑制板桁结合加劲梁颤振,且颤振临界风速增长率随稳定板高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安装于桥面下方的下中央稳定板不能改善主梁的颤振性能,但安装于下平联处的下中央稳定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主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安装于桥面板边缘处的水平稳定板会恶化主梁的颤振稳定性;将上、下中央稳定板联合使用时主梁可以取得更好的颤振性能。阻尼比对以扭转颤振为主的板桁结合加劲梁具有显著影响;安装与栏杆等高的上中央稳定板在小攻角范围内对主梁三分力系数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9.
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是气溶胶最基本的光学特性之一,表征气溶胶对光的消减作用,对区域大气污染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首先,以2000~2019年长时间序列MOD09A1产品数据为基础,利用ASTER波谱数据库,构建了Landsat TM/OLI蓝光波段地表反射率数据集,利用深蓝算法(deep blue algorithm,DB)对关中盆地腹地AOD进行了反演估算.其次,通过测算2000~2019多年平均/各年平均AOD和季节AOD值,研究分析了AOD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剖析了AOD主要的空间分布模式.最后,探索分析了城市化对AOD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年平均AOD空间分布受地形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低海拔且人类活动强度大的盆地内部AOD值和变化幅度均高于周围山系.AOD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春季(0.34) > 夏季(0.33) > 秋季(0.23) > 冬季(0.12),夏季AOD区域差异性最大.②年均AOD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春夏两季AOD数值分布离散,而冬季则表现为低值集聚的状态.③EOF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AOD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模态:第一,AOD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区域一致型,特征向量空间分布与海拔梯度一致,反映了不同海拔下AOD变化程度的差异;第二,以秦岭山脉为界,大致呈现南北反相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关中盆地地域发展的独特性和与南部秦岭山区的差异性;第三,"东南-西北"的分布格局,表明了AOD在"城镇-乡村"呈反相变化趋势;④研究区AOD值与常住人口密度(R2=0.707,P<0.05)、不透水面密度(R2=0.377,P<0.05)以及工业POI密度(R2=0.727,P<0.5)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城市化对AOD时空分布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对加强关中盆地空气质量监测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