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1264篇
安全科学   568篇
废物处理   106篇
环保管理   331篇
综合类   3026篇
基础理论   49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63篇
评价与监测   236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18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51.
乳化液防腐净化机理与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庆志 《环境工程》1999,17(1):62-64
研究了磁化与充氧在乳化液防腐净化中的作用,设计制作出小型移动式乳化液防腐净化装置,在实验室内,对乳化液连续循环处理五个多月,结果是乳化液仍然保持原始性能,没有腐败变臭迹象,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2.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A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微波消解海洋沉积物中的As,在比较几种不同的酸消解体系后,得到适合海洋沉积物分析的酸消解体系.与传统的湿法消解比较,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微波消解具有快速高效、试剂用量少、空白值低、样品不易挥发等优点,已成为海洋沉积物样品前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3.
SBR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参考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后,选择厌氧预处理 SBR工艺作为处理方案,通过实验对该废水处理的情况来看,该工艺较好地适应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特点,能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选煤厂车间粉尘治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选煤厂车间粉尘治理采取的工艺、措施,同时提出了几点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湿式脱硫除尘技术在开发应用中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燃煤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硫、烟尘超标排放已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的控制,可采用选用清洁煤,改变燃烧技术及末尾脱硫除尘技术.比较而言,烟气除尘脱硫技术是一种技术成熟较为经济的应用技术.其中湿式脱硫除尘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但该技术中仍存在不能消除黑烟、二氧化硫脱除不稳定因素多、设备腐蚀问题.本文通过对实际测试结果分析及脱硫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56.
中国沙尘暴月际时空特征及沙尘的远程传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40年(1961~2000年)中国沙尘暴月际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从近40年沙尘暴月平均发生频率看,12~3月份,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随时间推移,沙尘暴中心向北移动;4~6月份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大陆尤其是青藏高原沙尘暴的月际时空特征表明,它同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密切相关,沙尘暴中心从冬到春随西风急流的摆动而由南向北移动,500hPa西风急流是沙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7.
潜流式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舍碳有机污染物。但一般对舍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弱。针对这一问题,在参考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提高污水中氮去除率的方法。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基质来构造湿地系统.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改变一些管理手段如间歇运作及其他方法可增加湿地系统内部的溶解氧量来创造去除氮所需环境.还可通过对湿地系统进行工艺优化设计等措施来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58.
利用多次回归拟合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于湿球测定锅炉烟气含湿量的过程中,需要查找水的饱和蒸气压,非常不方便.利用D-196和<化工原理>上册中取得部分数据,用多次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出水在0~200℃范围内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并对该表达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误差均值为0.2‰,最大值也只有0.8‰,完全可以满足环境监测中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9.
Picea mongolica W. D. Xu.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China. The spruce forest is only found in semi-arid habita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simulative defoliation experiment, it was proved that Picea mongolica seedlings ha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effects under the certain defoliation rate.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on growth indexes showed that in PM I (natur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Picea mongolica forest), the differences of H1 (height in June 23 ) and H2 (height in September 3)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diameter at the breast height)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PM Ⅱ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Betula platyphylla Suk. forest), the difference of H1 was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of H2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obtained. In PM I,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were 0.7628, 0.7436, 0.5725,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0.6056, 0.5802 and 0.2909 respectively. In PM Ⅱ,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are 0.5012, 0.3421, 0.2488,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are 0.4137, 0.2633 and 0.0747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ction of compensatory growth mechanisms in spruce seedlings required a threshold level of defoliation, and the insects in Picea mongolica forest could be controlled in a certain de clree.  相似文献   
60.
根据对冲击射流离散频率噪声产生的反馈机理的认识,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地破坏反馈环的形成,从而抑制冲击射流离散频率噪声的喷嘴屏蔽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阻隔反馈声波使其不能到达喷嘴唇口、同时屏蔽物不与射流接触来实现降噪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合适的屏蔽罩参数,正常降噪效果达5dB以上。分析表明这种降噪方法对射流冲击平板的推力和除尘除水效率的提高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