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媛 《环境科技》2006,19(5):17-19
以糠醛渣和炭粉的混合物为原料,分别掺入一定比例的CuO V2O5,MnO2,制备具有低温催化活性的炭载脱硫催化剂,并对其脱硫效果、孔径、脱硫反应前后Cu,V,Mn离子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O V2O5,MnO2的加入使球形炭的比表面积降低,平均孔径增大,但脱硫效果却进一步提高,说明这两种金属活性组分在脱硫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沙湖为例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沙湖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32,属于不健康,制约沙湖不健康的疾病因子在于:湿地的补水水质差,导致湿地水质污染加重,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物种多样性逐年下降,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沙湖湿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湖区湿地健康水平较低,根据对沙湖湿地功能的分析,最终设计出了沙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环保问题是现代人们生活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农村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是污染农村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有效落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对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以促进我国农村水环境的长期可利用状态得以保持,从而为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作出重大贡献。本文对我国农村的分散型污水的处理技术与政策进行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和政策支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敏感性指数和空间分析法,对研究区近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盐池县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沙地和未利用地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以较高值区为主,且增加1.35亿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宁东基地不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采集并测定了表层土壤样品的Cr、Cd、Pb、As和Hg等5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不同风向上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上述5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2.19~63.35、0.52~0.57、22.18~26.16、5.57~10.68和0.12~0.18 mg?kg~(-1),均没有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p H7.5)和《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A级标准限值,但Cd、Pb和Hg的平均值超过了宁夏土壤背景值,其中Pb含量略高于背景值,Cd和Hg含量明显超出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4.6~5.1和6.0~9.0倍;Cr、Cd、Pb和As含量在不同燃煤电厂不同风向上的变化无明显规律,而Hg含量呈现西北风向最小,东南风向最大的分布规律,明显受主导风向影响;经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不同燃煤电厂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污染水平属于"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电厂周边表层土壤呈轻微生态风险。尽管不同燃煤电厂周边表层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小,但Cd和Hg含量在当地积累明显,这2种重金属元素的防治应受到重点关注。该研究可为宁东基地不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集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146个表层土壤样品,检测了6种优控酚类污染物。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致癌风险指数评价了酚类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健康风险。借助主成分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对酚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4-二氯酚和2,4,6-三氯酚处于清洁水平,五氯酚在部分区域为重度污染;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为可接受风险,五氯酚在部分区域为不可接受风险;苯酚、4-硝基酚、间-甲酚和2,4-二氯酚的来源以交通源为主,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来源以工业活动源为主。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是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2008~2017年湖南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时空分异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8~2017年湖南省各市(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空间格局上呈自东向西衰减的半环带结构。(2)基本公共服务在市际上具有显著全局与局部自相关特征,随时间呈"集聚-分散-集聚"的演变模式;H-H集聚与L-L集聚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明显。(3)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表明湖南省基本公共服务空间上存在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财政支出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对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与动态演化规律,对制定合理的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采用Theil指数及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分析1997~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特征,并利用R/S分析法预测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7~2016年中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省域的空间分布变化均较大,碳排放高强度省域保持稳定,而低强度省域呈扩大态势;(2)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变化较小,区域内差异趋于扩大,粮食平衡区区域内差异趋于上升,主产区区域内差异先升后降,主销区区域内差异趋于收敛;(3)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缩小,热点区保持不变,而冷点区呈收缩态势,青-藏保持稳定性热点区,京-津-冀-陕-晋-豫-鲁为稳定性冷点区域;(4)中国、三大功能区及各省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未来碳排放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态势,尤其以粮食主销区的下降趋势具有更强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SBR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逸散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采用SBR工艺的某污水处理厂设置采样点,研究各污水处理工艺段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特征.结果表明,各工艺段均有细菌气溶胶逸散,浓度为82~1 525 CFU·m~(-3),粗格栅、生化池和污泥脱水间为主要逸散源.各工艺段检测到的细菌气溶胶主要菌属为Cyanobacteria,其它丰度较高的菌属有Aeromonas、Peptostreptococcaceae、Moraxellaceae、Chroococcidiopsis、Sphingomonas、Arcobacter及Acinetobacter等,其中Aeromonas、Arcobacter、Acinetobacter及Sphingomonas为潜在致病菌.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丰度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减少.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利于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保持活性(P 0. 01),风速则与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呈负相关(P 0. 05).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的暴露风险较小(HQ 1),但是污染物的累积会增加人体的暴露风险.生物除臭反应器在处理臭味气体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削减微生物气溶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