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瓦里关山大气CO2及其δ13C本底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1991— 2 0 0 1年期间实测资料 ,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 ,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瓦里关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自然生态系统源汇的周期性季节特征 ,而海洋的作用相对较弱 ;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浓度范围与所处纬度带平均状况基本吻合 ,年平均值以及年际间涨落与全球水平的一致性反映出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排放对大气圈的全球性影响 ;瓦里关站提供的主要温室气体本底观测资料 ,既能体现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又具有全球代表性 ,配合以其它相关资料 ,还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内陆高原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的成因 .  相似文献   
2.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年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104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104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大柴旦台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大柴旦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流逝时间窗长60~90 s时间内的变化特征,计算频率从3 Hz至18 Hz,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72±19.9)f0.93±0.08。计算结果反映出大柴旦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Qc值较低,说明大柴旦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大柴旦地质结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4.
良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目前已广泛运用考古手段探索良渚聚落的人地关系,但大尺度分析聚落整体分布特征还相对薄弱。基于良渚聚落的相关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落数据进行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泰森多边形分析,揭示良渚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良渚聚落一到四期总体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由核密度可知其由多模式变为单核心模式;由标准差椭圆可知良渚聚落重心逐步向北迁移,同时椭圆形状在第四期发生重大变化;由泰森多边形可知聚落规模呈现一、二期最高等级领地数量相同,南北齐头并进发展,三、四期北部最高等级领地比南部多,出现群星环绕的局面。(2)良渚聚落的减少或增加与气候密切相关,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如洪涝等进一步影响聚落的发展,而自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聚落群间的战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最终导致良渚聚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相似文献   
5.
Quinestrol has shown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fertility control of the plateau pika popul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fate of this compound are still obscure. Our study investigated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in a local soil and aquatic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follows first-order kinetics in both soil and water, with a dissipation half-life of approximately 16.0 days in local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heavily influenced th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with 41.2 % removal in non-sterile soil comparing to 4.8 % removal in sterile soil after incubation of 10 days. The half-lives in neutral water (pH 7.4) were 0.75 h when exposed to UV light (λ?=?365 nm) whereas they became 2.63 h when exposed to visible light (λ?>?400 nm). Acidic conditions facilitated quinestrol degradation in water with shorter half-lives of 1.04 and 1.47 h in pH 4.0 and pH 5.0 solu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both the soil and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efficiently eliminated the estrogenic activity of quinestrol.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clarify the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this compound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6.
降低地下矿深孔爆破落矿大块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深孔爆破落矿大块率是矿山凿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对地下矿深孔爆破落矿中大块产生位置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在炸药单耗、孔网布置、装药结构、堵塞长度、微差间隔、起爆方式等方面对其产生影响的规律;提出地下矿深孔爆破落矿中通过优化爆破参数降低大块率的技术措施。该优化技术措施主要有:减少地质构造对深孔落矿的影响,合理确定炸药单耗的方法,使用大孔距小抵抗线落矿技术,采用多种装药结构技术,采用多排微差起爆技术,加强深孔的施工管理和加强爆破施工的现场管理。这些措施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长的强效温室气体,并被认为是21世纪破坏臭氧层的重要物质之一,气候预测需要对自然与人为排放的包括N2O在内的温室气体进行全面准确地估算.内陆水体是N2O的重要排放源,由于人为氮输入的增加,江河N2O的排放量可能逐年升高.本研究总结了江河N2O排放速率的研究方法,重点汇总了中国各气候带十大流域江河N2O的溶存浓度和水气界面交换通量,并与世界其他河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江河溶存N2O浓度为0.3~1591 nmol·L-1,N2O释放通量为-12.2~2262.1 μmol·m-2·d-1,总体与世界其他江河的范围值具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江河N2O的产生和释放机理,探讨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溶解氧、有机碳以及水文、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等对江河N2O产生和释放的影响,并讨论了变化环境下江河N2O的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8.
汶川MS8.0地震前青海地区数字化水温(地温)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地区十个数字化水温井、六个数字化地温井的水温(地温)观测概况。经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乐都和民和两个井孔出现了中期趋势异常,西宁、乐都和德令哈三个井孔出现了短临异常;从地域来看,异常测点主要集中于西宁-民和断陷盆地内,该区域其它两个正常运行的井孔没有异常,可能和探头与密闭套管末端间的距离过大有关。另外,笔者认为,西宁、乐都、民和井所表现出的中期和短临异常,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西宁及邻区1900年以来M≥5.0、1970年至今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近2~3年内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具备发生M5~6级中强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集对2005—2019年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进行提取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在青海高原的适用性良好.③海高原的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分布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受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影响较大.海东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高,其次是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玉树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低.对流层臭氧总量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倒V"型特点:峰值位于6—7月,谷值位于1月,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对流层臭氧总量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异质性强,夏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③近15年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22 DU,4个季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快,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速率较慢.④影响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降水,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