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关于建立环保型矿产资源产业链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供应链理论应用于矿产资源产业,围绕某种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设想建立起完整的环保型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政府部门制定、实施相关措施和政策对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进行管理,并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实现建立环保型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的目的: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产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矿床宏观特征、矿体产出状态、围岩蚀变、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特征等,均清楚表明沂南金矿床是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本文通过对矿床铅、硫、碳、氧、氢等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显示异常铅特征,在连续增长模式下,放射性铅同位素源区年龄为2390Ma,与区域花岗-绿岩带固结时间相当。μ值介于9.56~12.17之间,显示金属成矿元素主要源自地壳,少量来自地幔。Th/U值集中在3.30~3.62之间,接近于上地壳Th/U值,表明晚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花岗-绿岩带(泰山群)是沂南金矿床的主要矿源层。硫、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矿石中的硫和碳主要源自深源岩浆。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在成矿晚期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  相似文献   
73.
74.
水泥生产过程要排放大量CO2,作为水泥生产大国,中国的水泥碳排放备受世界关注。自2003年新型干法窑在中国水泥企业普及以来,中国水泥产业结构变化巨大,然而国外学者并没有对当前中国的生产现状了解全面,导致在计算中国水泥碳排放量时与实际排放量不符甚至相差较大。该文对中国的水泥生产现状、CO2排放现状、CO2减排现状和CO2减排潜力等方面做了总结和详细分析。分析表明,由于不了解中国水泥生产的主流工艺类型,碳排放因子,替代原燃料使用情况和熟料水泥比等实际情况,国外学者过高估算了中国水泥碳排放量。另外,还指出中国水泥CO2减排措施的采取应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立即淘汰全部立窑或者采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并不适合当前的中国;中国水泥行业CO2减排的主要措施应是原燃料替代,其次是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75.
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远程效应不断向北传递,帕米尔地块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靠近碰撞边界,在这一远程效应的影响下,帕米尔地块发生强烈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导致其宽度与东侧的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著名的帕米尔构造结。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帕米尔构造结新生代演化过程归结如下:始新世时,帕米尔构造结开始初步发育,持续的双向俯冲,引起帕米尔高原不断隆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帕米尔构造结西侧主要通过辐射逆冲断裂带吸收地壳变形,东部则是山体弯转、走滑转换断裂共同作用吸收变形,在构造结内部出现片麻质穹窿,构造结轮廓逐步形成。晚中新世,帕米尔构造结不断弯曲,下地壳持续增厚导致高原东北缘出现重力垮塌,扩展体系出现,片麻质穹窿出现在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峰。上新世,帕米尔构造结与南天山碰撞,并在南天山和帕米尔两侧形成了平行于山脉走向的褶皱带,此时水汽通道关闭,加剧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并最终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  相似文献   
76.
光释光信号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岩石表层暴露、埋藏年龄的测定以及判别岩石经历的曝光和埋藏历史。本文选择红褐色石英砂岩和灰白色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块和岩片晒退不同时间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岩石光释光信号(IR_(50);IRSL)可被光(阳光和全光谱模拟太阳灯灯光)快速晒退。曝光一定时间后,岩块表层一定深度的光释光信号可以归零,且随曝光时间的延长,自暴露面向内的光释光信号归零深度也随之加深。砂岩和花岗岩光晒退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深色砂岩相比,浅色的花岗岩有更高的光释光信号晒退速率。实验同时揭示:本研究所采用的红外光源激发获得的光释光信号来自岩片(1.2 mm)表层一定深度,并没有完全穿透该岩片。该研究为了解不同岩性岩石的光释光信号晒退速率、测年对象的合理选择以及岩石样品采集、前处理和测试等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7.
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强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湿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为全面掌握滨海新区近年来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历程,本文以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滨海新区近30年来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进行动态分析、质心分析及指数分析,并简要讨论了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间滨海新区湿地退化情况严重,累计退化面积达524.762 km2,其中2006?—?2016年湿地面积减幅最大,高达407.947 km2,减少区域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地带的淤泥质沙滩和浅海水域,转化后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景观动态分析及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变化特征为破碎度逐渐增强、景观形状日趋复杂、景观生态功能日益减弱、景观分布向均衡化发展,整体湿地质心不断向内陆推移。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调控等人为因素是该时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8.
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脱除可以采用传统脱除法和催化反硝化脱除法。介绍了地下水脱氮技术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最新发展提出的催化反硝化脱氮法。具体阐述了催化反硝化脱氮的原理、处理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优势和局限性,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催化活性和催化选择性的提高,是催化反硝化法实用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9.
对我国典型农药厂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土壤气中阿特拉津浓度进行调查,发现阿特拉津浓度超过美国环保局第9区分局"区域筛选值"。污染物检出超标点主要是由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或泄漏造成的,超标点位阿特拉津存在沿土壤垂直剖面向下转移的趋势。以口腔摄入和皮肤接触为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该场地存在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和超过安全值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0.
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植被结构变化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较大,揭示湖北省植被变化的空间特征对其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3Q1 NDVI数据计算湖北省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气象、DEM数据分析湖北省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分布格局,并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 表明:(1)2000~2020年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增大区域集中在湖北省的西北部,十堰、神农架林区和随州周围;(2)局部地区存在植被退化现象,退化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000~2005年植被恢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退化区域分布在武汉、襄阳、仙桃和黄石等地区;2005~2010年湖北省整体植被覆盖状况相对较差,退化区域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十堰和武汉较为明显,改善区域集中湖北省中部、神农架林区、襄阳、随州和天门;2010~2015年湖北省植被退化面积减少,分布在东部和西北部;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3)湖北省的东北部、西南部以及襄阳等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与气温、降水呈现正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水及风速和植被覆盖度正相关和负相关所占比重逐渐减少;(4)人类因素对湖北省的生态环境有正影响,对植被恢复有促进作用;负影响主要集中在武汉周边城市、襄阳、荆州等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