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宁  吴仁铭 《环境化学》1994,13(5):453-459
本文对兰州市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理化特性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是当地降水中SO4^2-,Ca^2+,Cl^-等主要离子的来源。在13种被测的水溶物中,SO4^2-和Ca^2+离子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总离子的31.4%和27.8%,年均浓度值为10.72μg/m^3和3.96μg/m^3。同时大气颗粒物中水溶物浓度与SO2,TSP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也  相似文献   
102.
由一个环境执法事件所引发的对数据有效性争议,对目前环境监测中实际存在的部分问题如监测数据修约、环保设施处理效率的评价、大气污染源监测等进行了探讨,对今后提高监测系统的数据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石油降解菌对石油烃中不同组分的降解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甘肃华庆油田油井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得到5种菌属的石油降解菌,以各菌剂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率及其标志物演化参数为基础,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了7 d和15 d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的降解率,用各种标志物反映各菌剂对原油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F2、A5、混合菌(H)对于高碳数段的正构烷烃降解率高达60%以上,混合菌剂对于正构烷烃的降解较均衡;正构烷烃在前后两个阶段的降解呈现出对低碳和高碳降解的互补规律,奇偶碳数优势(OEP)在15 d更明显;F2菌剂的w(∑C21-)/w(∑C22+)值说明对其高碳数降解优势最明显;各菌w(Pr)/w(Ph)比值均大于原油,说明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在不同菌剂的作用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各菌剂作用能促使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手性碳R构型向更稳定的S构型转化,短期内已接近转化终点;A5对藿烷降解的w(Ts)/w(Tm)比值最大(0.966),转化最彻底;A5、D4和F2菌株后期作用原油时,藿烷系列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正构烷烃系列,表现出降解藿烷的优势;各菌剂对芳香烃具有强烈的去甲基化作用,A5和D4菌降解芳烃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4.
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特点,在环境空气甲醛的测定方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15516-9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该方法的采样时间、采样流量、样品收集器等,使优化后的测定方法更加适应室内空气监测需要的准确性、简便性、快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甲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用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甲醇的方法 ,该方法用蒸馏前处理样品 ,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 .9% ,回收率为 90 .6%~ 97.8% ,最低检出限为 0 .13 ng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降解蒽、芘过程中产生的脱氢酶量,以脱氢酶量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和响应面分析法(RSM)对产酶条件(如温度、盐度以及质量梯度)进行了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假单胞菌降解蒽和芘模型的P均小于0.05,表明该模型差异性显著,回归效果良好.另外,假单胞菌降解蒽时的最适产酶条件为盐度3.89%、质量梯度5%、温度35.73℃,测得脱氢酶量为(140.353±6.430)μg,与预期值(141.466 μg)接近,优化结果可靠.各因素对脱氢酶量均有显著性影响,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质量梯度>盐度.假单胞菌降解芘时的最适产酶条件为盐度0.73%、质量梯度7%、温度34.78℃,测得脱氢酶量为(84.032±0.063)μg,与预期值(86.304 μg)接近,优化结果可靠.各因素对脱氢酶量均有显著性影响,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质量梯度>盐度>温度.可见,温度是影响假单胞菌降解蒽物质的主要因素,而质量梯度则是影响芘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模型对假单胞菌产脱氢酶量的预测可靠,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铅是血铅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污染源,由于校园学生过于集中,校园室内外灰尘的重金属铅对学生身体健康影响尤为严重。本文选择宝鸡市代表性区域的中小学校园,包括市区、郊区城镇、农村及铅锌冶炼厂区域室内外灰尘为研究对象,在对灰尘中铅含量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灰尘中铅污染进行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中小学校园室内外灰尘重金属铅含量总体均较高,显著高于国内外城市灰尘中铅的含量,是陕西省表层土壤铅背景值(21.4 mg?kg?1)的10—154倍。除农村灰尘铅含量稍微低一些,其他地区灰尘铅含量均达到陕西表层土壤背景值的30倍以上。市区灰尘的铅含量比十年前的408.41 mg?kg?1增加了约40%。铅锌冶炼厂周围的灰尘铅含量和前人的研究数据基本持平。两种评价方法显示:宝鸡市中小学校园室内外灰尘中铅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达到严重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环境保护、治理及居民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亚硝酸盐氧化过程中,高温冲击对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中,以在不同NO~-_2-N浓度条件下富集的硝化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方法,通过改变环境温度考察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丰度变化及结构特征.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5℃时易于微生物生长,系统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最丰富.随着高温冲击试验进行,系统内菌群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此外,分析发现本系统主要硝化功能菌为Nitrospirae的Nitrospira,更适宜在35℃生长.且高温冲击试验同样引起了活性污泥中非硝化功能微生物(Bacteroidetes、Chloroflexi、Halomonas和Pseudomonas等)的菌群结构差异.试验结果可为高温冲击条件下亚硝酸盐氧化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分布特点的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并为相关高温冲击试验给予部分借鉴.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碱-水热处理土霉素菌渣时NaOH投加量对SS、TS、土霉素、COD等含量的影响,调节菌渣含水率为98%,设置碱投加量分别为0.06,0.08,0.10,0.12,0.14 g/g,在120℃下水热反应2 h。通过测定反应前后TS、SS、土霉素、COD的含量及pH值分析得出,混合液TS、SS减量率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NaOH投加量增加先显著升高后略微下降,且均在碱投加量为0.12 g/g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4.36%和44.13%)。COD溶出率与SS减量率变化趋势相同,碱投加量为0.12 g/g时COD溶出率达到最大(45.82%),菌渣溶胞SS减量亦效果最佳。土霉素减量率变化趋势则相反,过高的碱投加量并不利于土霉素的去除,土霉素减量率在碱投加量为0.08 g/g时最高,平均达到99.99%;pH值在反应后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与TS、SS减量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0.
为提高含油污泥的生物降解效率,通过混合菌剂强化堆肥法处理含油污泥的小试试验,采用GC-MS图谱分析技术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的油泥经微生物强化堆肥处理49 d后降解率在85%以上.石油烃中3种系列的降解难易顺序为正构烷烃>藿烷>甾烷,从降解规律来看,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高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75.55%)大于对低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62.98%),说明总石油烃中降解率最大的是正构烷烃.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藿烷的降解率在90%以上,其对22S-31,32,33,34-四升藿烷的降解率最高.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能够促进孕甾烷的转化,且对重排甾烷的降解效果较明显,对甾烷类化合物中4-甲基-24-乙基-胆甾烷的降解效果最好.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正构烷烃的奇偶碳降解优势不明显;藿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大于甾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这也解释了藿烷的降解易于甾烷的原因.研究显示,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