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28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大型藻类净化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对7种大型藻类吸收营养盐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蛎菜(Ulvaconglobata)和草叶马尾藻(Sargassumgraminifolium)两种吸收效果好的藻种进行了NH4 N浓度梯度实验,并用蛎菜进行了净化养殖水体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草叶马尾藻、蛎菜和网地藻(Dictyotasp.)对NH4 N的吸收效果较好,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0.0064、0.0054和0.0053mg/(g·h);草叶马尾藻对NH4 N的最佳吸收范围为(4.0±0.4)mg/L,而蛎菜有(1.5±0.2)mg/L和(4.5±0.4)mg/L两个最佳吸收范围;在养殖水体模拟系统中加入蛎菜,对水体中NH4 N及PO4 P有明显的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的社会经济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合古典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灯楼角珊瑚礁保护区的居民进行了社会经济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很低,对珊瑚礁的依赖性很强,生产方式简单,管理落后,政府、科学家和当地居民之间沟通较少,但最近居民对珊瑚礁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已不断加深,并希望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来改变生存状态。因而在今后的管理方案中应强调居民的参与,重视教育和培训,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合理规划,以达到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3.
深圳蛇口渔港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渔港是海岸带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取自深圳蛇口渔港的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As、Cd、Cu、Pb和Zn等典型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运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和生态危害指数法(RI),评价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初步探讨了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蛇口渔港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的污染十分严重,Zn和Pb污染较严重,其浓度均为港内>港口>港外;(2)渔港内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达重度污染程度,潜在生态危害风险强.其中,又以Cu的富集程度最高,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最强;(3)渔港内Cu的污染,可能与电子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渔业特有的防附着生物涂料有关.  相似文献   
104.
模拟水流环境中抗生素的行为特征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维海  张干  邹世春  颜文  杨琛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0):1213-1217
利用香港理工大学水动力学实验室的大型流动水槽(FLUME)模拟动态水流环境,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唑)在动态和静态水体与沉积物之间的交换与配分,初步探明了抗生素类药物在河流环境中的行为及归宿. 结果显示:在水流环境下,抗生素被迅速吸附到水体中悬浮的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并可通过剪切力作用被吸附到次表层沉积物中. 而在静止水体中,仅有少量的抗生素被吸附到表层沉积物中. 氧氟沙星显示出强的吸附特性(DT50≥22 d),具有高的吸附系数(Kd),而磺胺甲唑的吸附能力较弱. 在FLUME系统中,氧氟沙星具有适中的持久性,其他3种药物显示出弱的持久性;而在静止系统中,4种药物均显示出适中的持久性. 抗生素在水流环境中的持久性要低于静止环境. 颗粒物的吸附与自身的代谢是抗生素在水流环境中的主要归宿.   相似文献   
105.
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岳维忠  黄小平 《环境科学》2005,26(2):195-199
对珠江口4个柱状沉积物中的氮进行测定,研究了氮的存在形态、含量及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和输入途径.结果表明:T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850.62~2 340.85mg/kg,平均值 1 502.73mg/kg.垂直分布表现为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加的总趋势,且两端含量变化较缓、中间较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55.42~2 029.86mg/kg,平均值 1 187.86mg/kg.垂直分布表现为2种分布类型:随深度减小型和两端含量高、中间低型.无机氮中铵氮含量较高,变化范围47.59~739.61mg/kg,平均值为271.69mg/kg.铵氮在沉积物中的含量随深度而增加.TOC/TN比值在5至17之间,明显反映出有机质是陆源和水生2种来源的混合输入.总氮和有机氮的沉积过程有明显的同步效应,而和铵氮之间的同步相关性较小,并且因站位不同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6.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大气受到了人为污染物的严重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碳组分是海洋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采样困难,有关偏远海域海洋气溶胶中总碳(TC)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污染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期间搭载西北太平洋观测航次收集海洋大气气溶胶样品,并测定总碳(T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表明,海洋大气气溶胶TC平均浓度为(4.0±4.4)μg·m-3δ13C平均值为-26.6‰±0.8‰.近岸与远海的TC平均浓度分别为(6.0±6.8)、(3.1±2.7)μg·m-3δ13C平均值分别为-26.0‰±1.1‰、-26.9‰±0.4‰.根据后向轨迹分析结果可知,近岸与远海TC浓度和同位素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气团的来源导致,近岸总悬浮颗粒物(TSP)中TC主要来源于大陆的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而远海可能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比例相对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珠海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状况,本研究于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3月(春季)对该海域水质进行调查监测,并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海市近岸海域整体水质状况极差,春、秋季劣四类海水的站位占比分别为90.28%、79.17%。春、秋季DIN超标率分别为94.00%、89.00%,DIP超标率分别为28.00%、78.00%,DIN和DIP是影响整体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整个区域的DIN/DIP均高于Redfield值,处于磷限制状态。有机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秋季严重有机污染的站位占比为51.39%,春季为56.94%,春季污染覆盖面更广。富营养化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重度富营养化的站位占比分别为30.56%、31.94%,严重富营养化占比分别为6.94%、25.00%,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富营养化指数与CODMn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CODM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珠海市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盐度越高富营养化水平越低,间接证明富营养化主要是由陆源污染物引起的,并与径流量以及外海海流的物理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8.
大亚湾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15~18日广东省大亚湾海域发生了一次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赤潮,面积达100 km2,本文在现场监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赤潮过程中红海束毛藻数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高峰期(18日),表层红海束毛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趋势相同,呈现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的特点,且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尤其是N、P)正相关;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是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表层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4.71×107 /L和51.6 mg/m3.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稀释对红海束毛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N: P比为16时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来源和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9.
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该湾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鱼)体中7种重金属(Zn、Pb、Cu、Cd、Cr、As、Hg)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除部分站位Zn和Pb超过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外,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丰水期(0.72)>枯水期(0.38),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枯水期(7.77)>丰水期(5.70),枯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As和Zn;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Zn和Cu.调查海域丰水期和枯水期间采集到的生物(鱼)体内各种重金属均未超标.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大亚湾石化排污区重金属间的相关程度差异明显.枯水期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29.20)>丰水期(102.86),枯水期有25%的站位出现高警级风险.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在丰水期是远岸海域高于沿岸海域,湾口高于湾顶;而在枯水期则相反.Hg对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其他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0.
依据2000—2011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氮(TD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总凯氏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实测数据探讨TDN的组成和来源,以及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ON)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TDN质量浓度分别为(2.870±2.150)mg·L-1和(0.679±0.405)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N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伶仃洋东部沿岸,由于受到珠江径流量的制约,TDN质量浓度呈明显的年周期循环特征,6月达到最高,为1.103 mg·L-1左右,而12月最低,为0.420 mg·L-1左右.12年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TDN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0.560 mg·L-1上升至0.702 mg·L-1;深圳湾TDN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2.140 mg·L-1上升至3.577 mg·L-1,2005—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3.266 mg·L-1下降至2.280 mg·L-1.研究海区中的TDN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伶仃洋东部沿岸TDN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8.5%,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7.0%.DIN是TDN的主要赋存形态.在氮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N转化为DON的速率大于DON转化为DIN的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