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华南干旱趋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近几年华南地区干旱频发,为探讨该地区的干旱趋势,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1961-2010年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站点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来的干旱趋势、干旱空间分布、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和干旱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普遍存在干旱事实,最近10年是干旱最严重的10年,Mann-Kendall检验表明该地区平均SPEI指数从1998年开始突变;干旱化最严重的区域是海南岛、广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广东的干旱化趋势最轻。20世纪70年代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较少,其后明显增多,干旱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由于该地区降水呈现弱增加趋势而温度升高显著,因此推测温度升高导致蒸散增加可能是华南地区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频次的减少和集中也是导致近来极端干旱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SPEI指数较好地体现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3-8 h质量...  相似文献   
13.
合肥城市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合肥城市热岛变化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城市热岛显著,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为0.58℃,变化速率为0.194℃/10 a;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介于两者之间,热岛强度增长速率大小顺序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分别为0.1、0.081、0.068和0.049℃/10 a;同时选出9个城市发展指标,计算得出合肥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LU,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肥城市发展与城市热岛强度之间的最佳回归模型为:y=0.563-0.027x+0.001x2-1.1E-05x3(相关系数R=0.8405,F=22.387).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气候指标评估气候变化对海南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65-2012 年海南5 市(县)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构建一个新旅游气候指标,用以定量评估海南各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并考察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近48 a 来各市县理想旅游条件频率以波动下降趋势为主;全年三亚限制旅游的主导因子是风,其余地区是体感温度;除了五指山理想条件频率呈单峰型季节分布外,其余地区为双峰型。②冬季到初春气候变暖对三亚影响不大,但将明显改善其他地区旅游气候条件;除五指山外,气候变暖将使其他地区夏季、初秋旅游条件处于劣势。全年来看气候变暖对海口、三亚与昌江的旅游舒适度弊大于利。③三亚、琼海及昌江夏季、初秋若湿度加大,将有利于提高旅游舒适度,这与降水频次有关;冬季湿度加大也助于改善五指山的旅游条件。④所构建的定量指标可较好表征海南各地旅游气候资源状况,并可评估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统计分析表明旅游气候条件与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分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要点,对灾害普查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害区划、防御措施规划和防御方案及灾害调查评估等内容的编制重点,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轨迹模式分析海口市大气污染的输送及潜在源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3—2018年海口市空气质量资料,利用HYSPLIT模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资料,模拟近6年海口市500 m高度气流48 h的后向轨迹,分析了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分布、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区分布概率(WPSCF)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海口市的空气质量等级主要以优和良为主,占所有天数的97.1%,有2.9%的天数达到了轻度污染及其以上级别,O_3从2015年开始成为海口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海口市影响气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主要受内地的大陆气流和东南沿海气流影响,春季和秋季以东南沿海气流为主,夏季多为来自西南方向的海洋性气流.气流轨迹和WPSCF的空间分布均表明,广东省是海口市大气污染物超标的主要贡献源区,此外,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东部等地的潜在贡献也较大.  相似文献   
18.
台风过程引发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以海南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是一个受台风影响频繁的区域,台风过程中的暴雨过程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在分析洪涝灾害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 IS的台风过程引发海南岛洪涝灾害的评估模型,以台风过程中发生的暴雨的危险性指数、地形因子和社会经济易损为主要指标,得出了海南岛台风过程引发洪灾的风险综合区划图。  相似文献   
19.
海口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资源独特。为深入认识海口市臭氧(O3)污染变化规律及污染物潜在贡献源区,也为进一步开展O3污染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海口市区4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模拟、聚类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法、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海口市最大8 h平均(O3-8h)质量浓度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及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影响O3-8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并探讨了O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海口市区4个站点O3-8h质量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龙华站的趋势系数达到了0.929,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O3-8h质量浓度月际变化呈“V”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附近;平均气温在18—28℃之间,相对湿度位于65%—80%,太阳辐射日总量在6—23 MJ·m-2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臭氧已成为许多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笔者分析了2020年海口市5个不同方位代表性监测站点逐小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对应站点的气象要素监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2020年环境空气污染程度为三级以上的天数有11d,其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臭氧浓度高值时段主要出现在10-12月。浓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每日14:00-17:00,最小值出现在每日05:00-08:00。气象要素日均值与臭氧浓度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最高温度>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东北气流的共同影响是导致海口市臭氧浓度超标的主要因素,下沉气流更有利于低层大气中臭氧的堆积,同时在东北气流影响下,上游区域污染物的传输也会导致海口市臭氧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