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157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81.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迫切的形势下,降解塑料已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聚氨酯材料在包装和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可降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总结和回顾了可降解聚氨酯材料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历程,阐述了其性能特点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难点,展望了本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82.
水铁矿及其腐殖酸复合体对Sb(Ⅴ)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水铁矿和水铁矿与腐殖酸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Zeta电位及比表面积的测定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静态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了水铁矿及其腐殖酸复合物对Sb(V)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吸附时间、初始pH值、初始浓度、不同干扰离子(PO43-、CO32-、NO3-和Cl-)对水铁矿及其复合物吸附Sb(V)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与水铁矿结合后未改变水铁矿的晶型结构,但降低了水铁矿的零电点与比表面积.水铁矿及其复合物对Sb(V)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腐殖酸的加入抑制了水铁矿对Sb(V)的吸附.随着pH的上升,水铁矿与复合物的去质子化能力增强,对Sb(V)的吸附量减小;溶液中共存离子PO43-、CO32-对水铁矿及其腐殖酸复合物吸附S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83.
上部开口散射器提高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锥度上部开口散射器,对325 mm×1000 mm滤筒侧壁压力峰值进行脉冲喷吹清灰实验。结果表明:在0. 4 MPa喷吹压力下,相比于无散射器,采用上部开口散射器,滤筒上部侧壁压力峰值增大98%以上,下部侧壁压力峰值减小33. 6%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上部清灰不足,下部清灰过度的问题,沿滤筒长度方向侧壁压力峰值清灰均匀性增强。采用上部开口散射器,当锥度增大时,能有效提升清灰强度,但不同锥度情况下的脉冲喷吹压力使用范围不同。相比无散射器情况,在较低的喷吹压力下,仍能满足清灰要求,可节约脉冲气源能耗,同时,高效清灰的喷吹距离范围更大,能更好地适应工况变化。  相似文献   
584.
水钠锰矿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容易制备、光谱响应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该研究通过电沉积法高效快速制备了水钠锰矿电极,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效果,通过添加空穴(h+)捕获剂甲酸和羟基自由基(·OH)捕获剂异丙醇分析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证实合成物质为水钠锰矿,并且无其他矿物结晶相。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显示水钠锰矿电极可吸收300~700 nm的光。通过Tauc方程计算得水钠锰矿电极直接带隙为2.8 V,间接带隙为2.4 V。在1.0 V恒定电压下,黑暗中反应3.5 h后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为11.0%,而光照下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67.0%,并且12h后降解率可达98.5%。光照下亚甲基蓝的降解率显著提高,印证了水钠锰矿具有良好的表面光催化性质。分别向反应体系中添加0.7%的甲酸和1.0 mmol/L的异丙醇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降低到47.7%和34.6%;经动力学计算得出甲酸对h+的淬灭率为35.944%,异丙醇对·OH的淬灭率为56.760%。通过加入捕获剂发现水钠锰矿主要通过光生h+和·OH对亚甲基蓝进行氧化降解作用,其中·OH的氧化作用强于h+。  相似文献   
585.
古遗址地层土壤理化特征研究有助于古环境重建。以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文化剖面和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物理化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影响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碳酸盐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灰烬层土壤出现了环境指标不一致的现象。位于灰烬层上部的古土壤保留了与成壤强度一致的环境信息,指示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在全新世中晚期曾出现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利用遗址区文化层剖面重建古环境需多指标对比研究,剔除人类活动的干扰信息。  相似文献   
586.
蚕豆对铯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水培法培养蚕豆幼苗至2片真叶,置于含铯(ρ(Cs+)8.24(CK)~20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14 d、21 d后取样。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组分,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根、茎、叶及各亚细胞组分的Cs+含量,分析蚕豆幼苗对Cs+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特点,研究蚕豆对Cs+的富集转运特征及耐受机理。结果显示:蚕豆3种器官对Cs+的蓄积量为根叶茎,根对Cs+的蓄积量占总量的65.13%~83.17%,最高(ρ(Cs+)200 mg·L~(-1)时)达到518.40 mg·kg~(-1)FW(7 d)、1 949.74 mg·kg~(-1)FW(14 d)和3 614.03 mg·kg~(-1)FW(21 d);蚕豆根、茎、叶中Cs+的亚细胞分布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Cs+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5.84%~99.06%(根)、79.06%~100%(茎)、82.95%~100%(叶);细胞核、前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仅含少量的Cs+(25%)。结果表明,蚕豆根、茎、叶细胞主要通过阻滞作用,将Cs+结合固定在细胞壁,并将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一部分Cs+转运到液泡内,暂时或"永久性"存贮,有效降低了细胞器、胞质溶胶(cytosol)及内含物中的Cs+含量,极大地减缓了Cs+对细胞器的功能性损伤,这是短期内蚕豆未表现出明显中毒症状的原因,也是蚕豆耐受Cs+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87.
为实现对隧道突泥涌水事故的有效管控,基于情景分析理论,采用演化路径网络和演化矩阵模型,针对隧道突泥涌水灾害进行情景推演预测。将隧道突泥涌水情景要素归类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驱动要素和承灾体,研究各要素的属性参数;基于承灾体损失将隧道突泥涌水情景分为6级,分析灾害情景的演化规律;建立灾害全过程的演化路径网络,构建预测灾害情景状态的演化矩阵模型,提出情景状态等级的概率分布算法。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叶高速公路折多山隧道,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地模拟隧道突泥涌水全过程的演化路径及情景状态,预测结果有助于隧道建设单位摸清既有能力和明确防灾任务,为其应急能力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88.
栽培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小气候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裂区试验(品种为主因素)分析R498(弯曲穗)及R499(直立穗)在0.23 m(行距)×0.12 m(穴距)、0.27 m×0.14 m、0.33 m×0.17 m、0.38 m×0.20 m、0.40 m×0.21 m栽培密度条件(副因素)下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群体小气候及群体特征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各栽培密度条件下,R499齐穗期群体最高温度平均值均较R498高1.52℃,齐穗后20 d,R499群体最高温度平均值较R498低0.66℃;齐穗期,R498、R499在稀植(0.38 m×0.20 m、0.40 m×0.21 m)时日平均光照强度较强,其中较最低光照分别高43.56%、16.22%,而齐穗后20 d,R498在密植(0.23 m×0.12 m、0.27 m×0.14 m)时日平均光照受抑制,R499在稀植时受抑制;R498、R499垂直光照在稀植时降低程度最大,在齐穗期分别降低97.96%、92.56%,齐穗后20 d分别降低94.81%、91.10%;随栽培密度的减小,R499株高、分蘖、穗弯曲度变化程度较R498更大;R498、R499在0.38 m×0.20 m处理下纹枯病发病率最严重,分别为66.67%、68.89%;两个材料产量均在0.27m×0.14 m处理下有最大值,且增产是通过有效穗数、穗重来实现的,而当密度过度减小时,R499产量性状将不再增长.综上,弯曲穗型水稻(R498)不适宜过度密植及稀植,直立穗型水稻(R499)可适当密植.  相似文献   
589.
590.
沱江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宇婷  谌书  樊敏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5):1981-1995
选取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污系数法对2007、2017年沱江流域28个区县的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并使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法揭示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①4种污染负荷在时间尺度上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尺度上呈高度异质性.其中,COD污染负荷增长量和增长率最大,分别为87556.54 t、24.16%.上游龙泉驿区COD、NH3-N污染负荷增加量最大,分别为7988.15、469.83 t,而TN和TP增加量最大的区域出现在下游的龙马潭区和泸县,分别为1556.08、181.93 t.②污染负荷与农业经济社会指标相关性较强,COD、NH3-N、TN和TP污染负荷与非农业人口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由2007年的0.460、0.218、0.226和0.184变为2017年的0.953、0.938、0.881和0.871,且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面积分布的地区污染更加严重.③4种污染负荷的污染源聚类结果均发生变化,这与其他污染源类型向城镇污染源类型转变相关,发生转变的区县多数集中在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大面积分布的区域,且这些区域城镇化率或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的变化量均较大,如中游的乐至县、雁江区、东兴区等.聚类未发生变化的区县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其城镇化率或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的变化量均较小,如下游的自流井区和中游的内江市市中区等.对沱江流域污染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的探讨可为该流域污染物总量调控和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