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18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磷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磷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磷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磷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磷处理,说明当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磷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磷量大小540 mg.kg-1时,磷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磷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磷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磷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磷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磷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L.tridentata叶片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特征以及叶片的保水特性,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L.tridentata叶片的解剖结构,同时测定叶片保水曲线。结果显示:L.tridentata叶片厚233.6μm,表皮细胞大,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上表皮外壁与角质层总厚度为23.7μm;栅栏组织发达,在叶片中占55%,细胞细长,排列紧密。从叶片保水曲线上看,L.tridentata叶片从失水到基本恒重的时间为120 h左右,显示其叶片抗脱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83.
南阳盆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耕地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关乎农业产业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在使用DEA-GWR指数模型测算出南阳盆地区12县(区)2000年、2010年、2016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结合趋势面分析和$G^{*}_{i}$ 指数研究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2000年、2010年和2016年研究区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和2016年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作用更大,而2010年纯技术效率则对综合效率更具影响。(2)从全局视角看,三个时期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从东南部向中部及西北部转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局部视角来看,相对高值(低值)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组团式集聚。(3)在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的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复种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地形条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84.
蒽生物降解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了一株优势菌,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研究了该菌株对蒽的降解性能,结果发现该菌株对蒽有良好的降解效果。经过147h的降解,蒽的浓度从100mg/L降至27.5mg/L,降解了72.5mg/L,降解率达72.5%,显示了极强的降蒽能力。同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蒽的残留浓度Y(mg/L)与时间t(h)符合方程Y=90.4322e(-0.0098)x。  相似文献   
85.
研制了1种简便、快速,适用于现场监测水中硫化物的测试管。在酸性和有Fe^3 条件下,硫化物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反应生成亚甲蓝,颜色的深浅与硫化物含量成正比,通过与标准色阶对照得出水样中硫化物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管稳定性和标准色标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测试管有效期为2a,标准色阶可使用5a。作了测试管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对比测定,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相同,相对误差在10%以内,满足了现场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86.
以河南省某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煤制气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絮凝、臭氧-麸皮协同催化氧化、A/O生化处理的组合工艺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能显著降低煤制气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COD由2 800 mg/L降至46 mg/L,氨氮质量浓度降至2.1 mg/L,总酚去除率达到99%,整个流程简单易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实现麸皮的高价值利用,达到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7.
对有机质浓度高,成分单一,蛋白质、总氮浓度较高,易酸化,且已酸化程度较高的大豆蛋白废水,确定以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池为主的处理工艺,在原废水ρ(COD)为11809~15040mg/L时,总出水浓度192~350mg/L,去除率达到96.2%~97.5%。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池具有高度小、结构简单、污染物去除率高的特征,COD运行负荷达6.0~7.5kg/(m3.d),COD去除率达88%~93%。当COD运行负荷5.0~7.0kg/(m3.d)时,该池内循环管道形成了连续的较强内回流。  相似文献   
88.
为了实现SBBR工艺处理有机农药废水在生产上的应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农药厂进行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D、BOD5、SS、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1%、91%、88.8%和94.7%,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并且运行稳定、投资省。  相似文献   
89.
从造纸污泥中提取木质素制备缓蚀阻垢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造纸污泥为原料,用碱溶酸析法提取其中的木质素,对木质素进行磺化改性后,与有机磷、锌盐等进行复配,以提高缓蚀阻垢效果。探讨了主原料配比、药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药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该法制备的缓蚀阻垢剂性能较好,为造纸污泥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0.
河南小麦和夏玉米两熟制种植区的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划分河南省适宜小麦和夏玉米两熟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利用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和土壤肥力资料及历年小麦和夏玉米平均产量等46个指标,提取出7个主成分,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可分为六大区:第Ⅰ区包括12个样本县(市),覆盖了河南省豫北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和豫中的部分地区,可分为4个亚区;第Ⅱ区包括9个样本县(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第Ⅲ区包括偃师和济源两个样本市;Ⅰ-1、Ⅰ-2、Ⅰ-3亚区和Ⅱ、Ⅲ区都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适宜种植区,Ⅰ-4亚区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次适宜种植区。第Ⅳ区仅包括温县,该区位于太行山的山前平原,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河南省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的最适宜区。第Ⅴ区仅包括卢氏,这里位于河南省最西部的伏牛山脉,山峦起伏,海拔较高,土壤耕层浅,小麦夏玉米产量均低,夏季不宜种植玉米,但可种植谷子、红薯等耐旱耐瘠作物,为麦谷(薯)两熟适宜区。第Ⅵ区仅包括信阳,这里水热资源充足但光照不足,夏秋季宜种植水稻,为稻麦两熟适宜区。最后讨论了不同种植区小麦和夏玉米两熟制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