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碳酸盐岩山地土壤施用有机肥的溶蚀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酸盐岩山地常见耕植、未耕植土层,通过概化制作为系列模拟柱试验土层,按当地正常施肥方法,向土层定量施入有机肥并浇灌及控制其它相关条件变化,再定期观测预埋土层不同深度碳酸岩石片的溶蚀量和土层其它指标的变化,作了施用有机肥的土中碳酸岩石溶蚀变化研究。结果揭示,在未耕植红黏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大大减弱了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且减弱程度随土深加大而降低。但对其下伏碱性岩粉层而言,施肥又引起了溶蚀量的微小增加变化;另在耕植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对其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改变不大,且无论施肥与否溶蚀作用随土深加大又略显增大变化。而其下部红黏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量要远大于耕植土中的溶蚀量,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小。表明,农业施肥对未耕植土土中包被、包裹的碳酸岩石溶蚀影响较大,对下伏碱性岩粉层的层中、层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较小。同时,施肥对耕植土土中、土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不大。人类可采取禁令开垦较薄土层措施,来有效规避耕作施肥对土中碳酸岩石溶蚀作用的抑制,减少反石漠化的不利因素。此将为丰富碳酸盐岩山地成土演化理论和石漠化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香港地区大气降水的D和18O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香港地区近20 a(1986-2002)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了大气降水线方程为6D=8.13δ18O+11.392,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了该方程的特征.对全年氘盈余及降水线特征的研究表明.香港地区全年降水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海洋性气团,夏季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夏季风或夏季台风的影响,加权平均月降水6值与月降水、月气温均呈负相关关系;降水中δD与δ18O的降水量效应明显.且该影响远远掩盖了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43.
绿色屋面降雨径流水质源汇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93场降雨事件绿色屋面径流、沥青屋面径流和干湿沉降进行采样分析,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基于径流水质浓度和污染负荷两种角度,重点揭示绿色屋面径流水质的源汇特征,识别绿色屋面对降雨径流的滞留能力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绿色屋面径流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绿色屋面具有很好的径流滞留效果,平均径流滞留率达到53.4%.绿色屋面径流滞留率月变化受到降雨量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在丰水期7、8和10月径流滞留率(73.6%、80.9%和93.6%)小于枯水期4、5、11和12月滞留率(100%).绿色屋面径流滞留率与降雨量和降雨历时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雨前干期相关性较弱.基于径流水质,绿色屋面显著增加了径流中EC、COD、TOC、K+、Ca2+、Cl-和SO42-的浓度,是它们的污染源,但显著降低了径流中NH4+-N和Zn的浓度,是它们的汇;基于污染负荷,绿色屋面仅是K+、Cl-和SO42-的污染源,是NH4+-N和Zn的汇.绿色屋面存在4类污染源,即有机物和重金属源(来自于泥炭土和沥青油毡)、离子污染源(来自于泥炭土和蛭石)、物化污染源和营养物质污染源(来自于泥炭土和大气沉降).研究结果可为绿色屋面的科学设计,管理和控制城市暴雨径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水土中铅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研究区采集地表水样品5组、土壤样品32组、地下水样品16组进行分析,探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土中铅的来源及含量.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已受到周围含铅工业废水的污染,地表水体的绝大部分铅被吸附在悬浮颗粒上,水溶性ρ(Pb)很低. 表层土壤(0~10 cm) w(Pb全量)为95.6~241.4 mg/kg,受污染的程度与表层土壤受污水灌溉强度密切相关,各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残渣态>氧化物结合态>弱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 底层土壤(30~40 cm) w(Pb全量)为77.0~119.8 mg/kg,受污染的程度与土壤的松散或密实程度密切相关,各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残渣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弱有机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 包气带中w(Pb)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已受到铅污染,而地下水环境中的铅主要被吸附在含水介质和胶体等吸附物上,水溶性ρ(Pb)极低. 研究区地下水中ρ(Pb)与地下水中ρ(Fe),ρ(Al)以及ρ(CODC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5.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检出率较高的三氯乙烯和甲苯在沿污水河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吸附情况。从3个地点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有机碳(OC)的质量分数均较低(最高为1.01%)。在河床和近河处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总体上呈现出浅部土壤吸附性强的特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土壤中无机矿物对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三氯乙烯)的表面吸附扮演了重要角色。土壤对甲苯的吸附表现出了强烈的非线性,而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甲苯的吸附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关系要比三氯乙烯更密切,这说明了吸附作用过程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疏水性等方面的性质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46.
通过使用H_2O_2和Na_2CO_3·1.5H_2O_2所形成的两种类Fenton试剂对原油污染的土壤进行氧化修复,在比较两种试剂氧化效果的基础上,采用16s rDNA技术对氧化后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_2CO_3·1.5H_2O_2所形成的类Fenton试剂对原油的降解效果较好,原油降解率达到50.48%;两种试剂氧化后土壤中的优势菌种均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氧化后土壤中的总功能基因含量下降,由原来的58 093 193个分别下降到36 282 211个和32 355 524个,而各种通路基因在总基因的占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7.
为了查明江苏盐城地区深层地下水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水),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离子比值以及氘氧氚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了盐城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浅层微咸水主要是溶解地层盐分和蒸发作用形成,而滨海港镇的部分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现代海水入侵影响。深层地下水总体为淡水,水化学演化以正常的水-岩作用为主,而深层微咸水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东部滨海地区的灌河口至大丰一带,二是内陆地区的大丰市及其周边一带。滨海地区的深层微咸水主要是淋滤古海相地层盐分形成,黄沙港镇部分地区则受到轻微的现代海水入侵影响,而内陆地区的深层微咸水主要是浅层咸水下渗造成的。因此,盐城东部沿海矿化度增高的区域应大力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黄海海平面有上升的趋势,东部的滨海港镇等受海水入侵影响较大的区域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8.
珠江三角洲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珠江三角洲环境有机污染研究现状,列举了该区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状况,指出有机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就该区有机污染调查研究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指出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
强化有机碳源驱动地下水中的NO3^-污染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现象较普遍而难治理.采用富集培养基优化制备了高效脱氮菌剂.室内模拟试验表明,按5%(体积分数)加入高效脱氮菌剂和0.010%(质量分数)配入量比加入乙醇时,NO-3净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石家庄北部平原一地下水NO-3污染区做了野外现场原位净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NO-3的最大净化去除率和单位体积乙醇净化去除的NO-3总量分别为97.4%~98.8%和3.5×105 mg/L.同时,净化试验不会引起地下水有机物和细菌的二次污染.因地下水渗流缓慢,存在营养物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但采用人工抽水与注水循环,伴随注水按与循环水量一定比例连续均匀投入所需营养物,以及按一定时间间隔投入脱氮菌剂,将有效提高营养物的利用率,取得更好的NO-3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0.
以河南濮阳油田超重质原油为研究对象,从污染井场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几株高效降解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由于不同类型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目标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将3类不同类型菌种进行排列组合进行降解实验,最终优选出一组石油降解优势菌群。该文还利用正交优化法对降解菌的最佳添加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最佳接种量为X25:1.5%,Z3:1%,X18:1%,Z28:2%。利用该优化结果进行降解实验,石油的降解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对濮阳、南阳和延长油田不同原油进行为期8d的降解实验中,显示了较高的降解效率,降解率分别为56.93%、65.66%、82.69%。实验证明,该降解菌群能不仅能有效够降解超重油,而且对重质原油和轻质原油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因此,该研究为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有效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