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8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388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85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2733篇
基础理论   429篇
污染及防治   615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不同质量浓度的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细胞内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质量浓度不同的水体条件下,在铜绿微囊藻水华形成过程中微囊藻的增殖特征及细胞内、可溶性的变化特征.在模拟的太湖水体中,随着外源的增加,藻生长最终限制因素由限制(ρ(TP)≤0.045 mg/L)发展到光限制(ρ(TP)≥0.445 mg/L),而ρ(TP)=0.445 mg/L是微囊藻最适生长浓度;同时,微囊藻细胞内含量(QP)、水体可溶性(DTP)也随藻类生长而发生变化,在水体ρ(TP)<0.445mg/L时,细胞内对微囊藻增殖有促进作用,而在ρ(TP)>0.445 mg/L的水体中,对微囊藻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文章以P、Fe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4种材料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pH为7.0时,P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 mg/g)陶粒(0.08 mg/g)石英砂(0.06 mg/g),Fe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各材料对P、Fe的吸附分为表面扩散和内扩散2个阶段,且内扩散为速率控制步骤,吸附饱和时间为240 min;(3)P和Fe的有利吸附条件分别为酸性和碱性,结合实际水体的pH和实验结果,pH为7.0最为合适;随材料投加量增加,P和Fe的单位吸附量减少,但去除率增大;吸附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g/L。  相似文献   
993.
在太湖流域地区洗衣粉排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太湖地区其它途径入湖量的资料分析,对太湖流域地区洗衣粉排及入湖总量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A2/O脱氮除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机理、特点及存在问题。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影响A2/O工艺的因素,采取了提高除效果的一些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提高除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人工湿地基质渗滤特性及净化污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沙、细沙和碎石质量比为1∶1、1∶2、2∶1的三种组合,以及煤渣和壤土质量比为1∶1的混合物共五种基质为供试对象,通过比较测定不同基质渗透性,选择渗透性较好的基质搭配填入人工湿地模型中,测定进出水水质,研究基质对系统净化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渗透性对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有一定影响,当基质渗透性较好、孔隙率较高时,污水总、氨氮、以及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较高;随时间延长,各指标去除率降低,其中总去除率与时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96.
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污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工艺成了人们探讨的热点。结合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介绍了以改良氧化沟为主体的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并对工艺除脱氮及污水深度处理的原理、设计参数、运行情况及运行条件的控制进行了介绍。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既具有较高的COD、SS去除效率,又解决了传统氧化沟在脱氮除时存在相互影响的矛盾问题,在进水COD为326mg/L、SS为301mg/L、NH_4~+-N为45.1mg/L、TP为4.1mg/L;出水COD为21mg/L、SS为9mg/L、NH_4~+-N为1.4mg/L、TP为0.6mg/L,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景观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97.
研究3种不同材料作为生态浮床(Floating beds,FBs)基质而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hybrid FB,HFBs)以及一种无基质的传统生态浮床(C-FB)脱氮效果和性能。3种组合生态浮床分别由竹丝、稻草和轻质陶粒为基质。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水中总氮(TN)和总(TP)质量浓度分别为8.21~9.38,5.49~5.84mg/L,3 d后经过C-FB、轻质陶粒组合生态浮床(HFB-C)、稻草组合生态浮床(HFB-RS)、竹丝组合生态浮床(HFB-FB)处理后,出水中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54~7.35,5.54~6.65,0.52~0.92,1.19~1.55 mg/L和2.81~2.90,3.81~3.96,2.67~2.79,2.49~2.58 mg/L。大型水生植物代谢酶及其生长速度依次为:HFB-FBHFB-RSC-FBHFB-C,水体温度对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有着显著地影响,影响最大是过氧化物酶(CAT),其次是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AD)变化不明显。实验结果说明基质差异对组合式生态浮床的脱氮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8.
针对净化厂污水回用中总和微生物超标,采用了化学法进行物理膜过滤室内实验研究,对化学法杀菌、物理膜过滤除菌、生物法除菌进行了室内研究,得出采用化学法杀菌+膜过滤除菌组合工艺控制回用水中细菌总数效果最好。超滤陶瓷膜系统与化学杀菌复合联用可有效控制出水细菌总数,投加量10 mL时出水细菌总数控制在100~400个/mL。采用过滤精度为50 nm的陶瓷膜管进行了对比除菌实验,出水细菌总数基本约100个/mL。现场实验采用了超滤陶瓷膜系统和化学除、杀菌一体化工艺可改善回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999.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倒置A2/O工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工艺基本情况、主要工艺设计参数及技术特点。对2017—2018年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倒置A2/O工艺可有效去除COD及BOD5,脱氮除功能显著。并提出了碳源投加点位、污泥外回流比及曝气池末端DO的优化控制方案。夏、秋季节,控制污泥外回流比为60%~75%、硝化液回流比为100%~150%、曝气池末端ρ(DO)为1.5~3.0 mg/L;冬、春季节控制污泥外回流比为120%~15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250%、曝气池末端ρ(DO)为3.0~5.0 mg/L,可获得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污水出水ρ(COD)均值为26.1 mg/L,去除率为90.4%;出水ρ(TN)均值为7.69 mg/L,去除率为78.1%;出水ρ(NH4+-N)均值为0.445 mg/L,去除率为98.3%。通过改变除药剂投加点位及建设药剂自动化投加系统的方式优化除,实际投加量为2.5 t/d,节省了药剂费用,出水ρ(TP)均值为0.194 mg/L,去除率为96.7%。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矿、化工企业和石膏库)最为集中的区域,总污染尤为严重.为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从分析长江上游“三”污染状况出发,剖析总污染成因,提出“三”污染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总污染成因主要包括:矿资源丰富,长期开采对上游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围绕矿开采的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管理薄弱导致总超标排放;存量石膏临河不当处置与堆存,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大.针对总污染成因,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原则,以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三”集中片区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①重点加强沱江上游德阳段绵远河、石亭江,乌江上游贵州段瓮安河、洋水河和清水江,湖北省宜昌-兴山-神农架一线和钟祥-南漳一线三个片区的矿治理;②推动绵远河、石亭江、乌江、香溪河流域等涉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化工产业绿色发展;③加强四川省(沱江)、贵州省(乌江)、湖北省(香溪河)等石膏堆场密集分布区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④以法规和标准为准绳,加快完善涉污染源监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