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47篇
安全科学   426篇
废物处理   85篇
环保管理   639篇
综合类   1012篇
基础理论   233篇
环境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63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针对一般压力容器的爆炸情况,对容器内物质分3种集态分别讨论计算其爆炸能量、爆炸冲击波大小及其破坏范围,以此进行事故分析和后果预测。  相似文献   
992.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因出水水质好、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常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但产生的RO浓缩液具有COD高、色度高、盐分高、难降解等特点,其处理存在效果差、能耗和成本均较高等问题.本工作采用氧化钌/氧化铱涂层电极(RuO2/IrO2-Ti)的钛网为阳极,以304不锈钢电极为阴极,设计制作了6通道的电化学反应器,通过电化学氧化处理RO浓缩液,研究考查了电流密度、循环流速、比电极面积等参数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电化学氧化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并同时脱盐的过程机理与能耗.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32.89 mA·cm-2,循环流速0.46 cm·s-1,比电极面积65.10 m2·m-3的条件下,电化学氧化处理RO浓缩液3 h,COD去除率可达68.0%,TOC去除率可达40.6%,脱盐率可达72.1%,去除单位质量COD能耗仅为常规的板状电极电化学反应器的25.5%.本工作可为垃圾渗滤液RO浓缩液的预处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3.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O&G) energy resources can create large-scale and permanent landscape effects that are best measured and understood via fieldwork and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O&G surface disturbance in the Orenburg steppe region of southwestern Russia for the year 2015. Utilizing field surveys, remote-sensing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we apply a two-pronged approach. First, we map and measure the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footprint (LIF) to determine the pattern and extent of direct surface disturbance created by O&G facilities and access roads. Second, we conduct a site suitability analysis to identify specific O&G production locations that are most vulnerabl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approach considers both the particular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nd specific natural features of steppe zones. Suitability patterns represent three indicators: two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slope and aspect) and one spatial (the remoteness of O&G objects from water bodi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O&G production disturbs just over 3% of soil-vegetation cover in our study plot, while more than 13% of O&G objects are located in unsuitable zones based on topographic aspect, and about 11% lie in unsuitable zones regarding distance to water.  相似文献   
994.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oriente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cological risk in Xiamen city caused by air pollutant discharge from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The 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model was used to establish two scenario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Xiamen city, and based on different scenarios, we estimated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ischarge quantity of air pollutant (DQAP). A box model and an expert scoring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air pollution burden (APB) of SO2, NO2, CO, PM10 and PM2.5 and to obtain the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air pollution loads. 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predict Xiamen city’s ecological risks in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an energy-saving scenario, the ecological risks for PM2.5, SO2 and NO2 are high, whereas the ecological risks for CO and PM10 are low. Under a baseline scenario, the ecological risks for PM2.5, SO2 and NO2 are moderate, whereas the ecological risks for CO and PM10 are low. In addition, the APB of SO2, NO2, CO, and PM2.5, but not of PM10, is predicted to rise. In the simulation, energy generation from coal is the main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Although the DQAP from automobiles is not high, it is predicted to rise year-on-year. In summary, the ecological risk due to pollution in Xiamen city is high, and the main pollutants are SO2, NO2 and PM2.5.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按网格布点法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采集了146个代表性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16种优控PAHs均检出,表层土壤中ΣPAHs含量介于ND~123.12m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9mg·kg-1;空间上存在3个PAHs高含量区,为研究区的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部,且不同PAHs区域分异性显著;源解析表明宁东基地PAHs污染为混合源,石油污染、燃煤、交通污染及汽油源对ΣPAHs的贡献分别为39.4%、33.3%、19.2%和8.1%;质量基准与质量标准法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该区域PAHs产生的生态影响较小,出现负面生态效应的可能性较低;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PAHs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不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主要的暴露途径是皮肤接触 > 误食 > 呼吸吸入.  相似文献   
996.
针对传统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气候问题,由中央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农村能源政策倡导农户使用多种清洁能源及技术。同时,商品能源逐步成为当下农户生活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举式”的能源政策是否造成甚至扩大不同能源、技术的需求差异,这一结果是否符合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基于此,论文研究并分析2005—2014年农村能源政策以及收入水平对农户生活能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存在替代关系的能源、技术需求间的此消彼长;政策的溢出效应促进了部分商品能源需求;收入的提高对部分能源需求产生了正向作用。建议制定兼顾清洁能源以及商品能源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政策的精准发力,同时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彩虹粉引燃危险性,应用固体燃烧速率试验仪初步甄别了彩虹粉传播燃烧能力,发现堆垛状彩虹粉固体火焰传播危险性较低;采用粉尘爆炸筛选装置,判定彩虹粉具有爆炸性;应用最小点火能测定装置测定彩虹粉粉尘云的最小点火能在24~60 mJ之间,最优爆炸浓度为1 167 g/m3;应用快速筛选量热仪测试,彩虹粉在227℃开始分解;固体自燃点测试仪显示彩虹粉在250℃附近会发生自燃。向彩虹粉内添加不同比例相近粒径分布的食用盐粉体进行抑爆研究,结果证明食用盐对彩虹粉具有明显的抑爆效果。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② 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③ 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益差异明显,旅游经营户用能综合效益(16.96 元/kgce)明显大于非旅游经营户(13.53 元/kgce),表明旅游经营户从能源消费中获益更多;④ 促使农户能源消费模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质、人力和金融三大生计资本.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农户生计资本与策略的变化,并成为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最后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政策和优化能源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河南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河南省近年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灰霾天气频发,已经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通过调查河南省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2003—2012年变化趋势、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2005—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根据河南省目前环境空气质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节能环保准入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岳宝  张耀峰 《环境工程》2015,33(2):88-91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厂产生的湿污泥数量巨大,但大多未能得到安全处置。污泥干化作为解决城市污泥最终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重要处理方式,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与其他污泥干化工艺相比,"二段法"干化工艺在能耗、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污泥出现纤维含量高、易混入硬物、黏性高等问题,又阻碍其生产稳定运行。通过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干化项目的实践,因地制宜,对"二段法"干化工艺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改进措施,实现了生产连续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