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59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407篇
基础理论   200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为实验菌种,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各项水质因子(pH、DO、NH4+-N、NO2--N、COD)进行控制或处理。结果表明,经投加微生物菌液处理的养殖废水水质均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可以降低废水的COD和NO2--N浓度,出水COD浓度小于100mg/L,NO2--N浓度小于0.6mg/L,COD去除率分别为67.97%、70.16%,NO2--N去除率分别为99.28%、99.51%;硝化细菌可以将废水NH4+-N和NO2--N的浓度降低到0.6mg/L以下,去除率分别为99.38%、81.44%;而菌液的投加对养殖水体的pH值影响不明显。三种微生物在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作用上各有特点,可为形成共生长效的养殖水产环境修复微生物种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2.
明亮发光杆菌毒性试验在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为保障救灾部队及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成都军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成都军区联勤部设在北川的供水站进行了水质监测,采用明亮发光杆菌毒性试验测定饮用水的急性综合毒性。结果表明,该供水站出水对生物体的急性综合毒性为低毒。测定结果与pH、氰化物、挥发酚、六价铬、砷、汞、硝酸盐氮等理化指标的监测结果有可比性,建议将两类监测方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83.
本实验以自行分离得到的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BL-21为研究对象,经鉴定为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laterosporus),以蜡状芽孢杆菌BC-01为对照菌株,对菌株BL-21的解磷能力进行研究。分别以4种不同土壤(大豆土、小麦土、玉米土、水稻土)为唯一磷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以小麦土为唯一磷源的培养液体中菌株BL-21的解磷能力要大于菌株BC-01.在以玉米土,大豆,水稻土唯一磷源的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BL-21的解磷能力于BC-01的解磷能力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4.
A Gram-negative, chromium(VI) tolerant and reductive strain CTS-325, isolated from a Chinese chromate plant, was identified as Ochrobactrum anthropi based on its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It was able to tolerate up to 10 mmol/L Cr(VI) and completely reduce 1 mmol/L Cr(VI) to Cr(III) within 48 h. When the strain CTS-325 was induced with Cr(VI), a prote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hole cell proteins.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protein was a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homology. The measure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was 2694 U/mg after three steps of purification. The SOD catalyzes the dismutation of the superoxide anion (O2·−) into hydrogen peroxide and molecular oxygen. This protei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ti-oxidative enzymes for O. anthropi as it allows the bacterium to survive high oxygen stress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produced during the reduction process of Cr(VI).  相似文献   
85.
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河豚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衣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识别元件,采用夹层法固定化微生物膜与氧电极组成毒性微生物传感器,实验了3种不同菌株生物传感器对河豚毒素的响应能力,得出对河豚毒素敏感的微生物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得出地衣芽孢杆菌传感器最佳工作条件为pH=7.76,温度35℃,底物GGA质量浓度为21.5 mg/L.在此条件下传感器对河豚毒素响应的标准曲线y=0.0025x+0.0122,线性范围为10~100 μg/mL,相关系数0.9776.  相似文献   
86.
研究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对铅锌硫化矿尾矿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生物浸出作用的过程变化.通过考察生物浸出体系中不同的矿浆浓度对pH值和浸出尾矿重金属的影响,探究生物浸出过程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pH值和尾矿重金属的浸出影响巨大,随着矿浆浓度的增加,pH值下降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浸出率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佳的生物浸出矿浆浓度为50 g·L~(-1),Fe和Zn的最佳浸出率分别为85.45%和97.85%.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尾矿重金属形态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重金属形态逐渐改变,首先易迁移的重金属被生物浸出,然后稳定的重金属也逐渐被生物浸出.  相似文献   
87.
分别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T.f菌)、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简称T.t菌)及以上两种混合菌对铊矿尾矿进行浸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各实验组p H不断降低,EC不断升高,Fe2+浓度先降后升;重金属As的浸出效果为:T.f菌混合菌T.t菌空白,Cu的浸出效果为:T.t菌T.f菌混合菌空白,Tl的浸出效果为:混合菌T.t菌T.f菌空白,Zn的浸出效果为:混合菌T.f菌T.t菌空白;单菌和混合菌实验组对重金属的浸出能力依次为:CuAsZnCrTlCd。表明T.f菌和T.t菌的存在将会促进铊尾矿中重金属的溶出,从而将加剧矿区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8.
巴氏醋酸杆菌发酵处理甲醇废水合成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邵伟  乐超银  戴启昌  唐明  熊泽 《化工环保》2004,24(3):176-179
介绍了巴氏醋酸杆菌以甲醇为唯一碳源、以酵母膏或蛋白胨为氮源合成细菌纤维素,同时净化甲醇废水的方法,并对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巴氏醋酸杆菌的适宜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中甲醇质量分数为3.5%左右,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5.0~6.0。接种量为5%,发酵培养温度为30℃,振荡器转速为100r/min。  相似文献   
89.
利用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城市废水的中试规模系统,对其缺氧相中的脱氮硫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氮硫杆菌的最高脱氮作用率、氧化Na2S的最高浓度、S2-的最高污泥负荷率和污泥中脱氮硫杆菌的最高含量(MPN)分别为3.6mg-NO3/gVSS·h、1750mg/L、25mg-S2-/gVSS·d和1.1×108/gVSS。脱氮硫杆菌在氧化二价硫成硫酸并还原硝酸为氮气的过程中起着相当有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