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杭州市城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反应活性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使用Summa罐在杭州市城区朝晖站点离线采样,利用GCMS分析122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连续1a的观测,结果发现,观测期间大气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59.4±23.6)×10-9,浓度高值出现在12月而低值出现在2月,含氧有机物(OVOC),尤其是醛酮类化合物是占比最高的组分,在夏季尤甚.朝晖站点VOCs浓度没有明显的周末效应,但节假日的VOCs浓度有明显下降.其大气VOCs浓度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值呈现正相关性,首要污染物为PM2.5时观测到的VOCs浓度最高.运用·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做大气反应活性评估,观测期间L·OH均值为7.5 s-1,OFP均值为152.1×10-9,醛酮类化合物、芳烃和烯烃是活性最高的组分,该站点整体大气活性水平与2-甲基戊烷相当.观测期间甲苯/苯(T/B)均值为1.95,说明杭州市城区受到较明显的机动车排放影响.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出杭州全年VOCs污染的6个因子,分别为二次生成(17.6%)、燃烧源(11.8%)、工艺过程(12.3%)、溶剂使用(18.1%)、天然源(4.5%)和机动车尾气(35.7%).  相似文献   
92.
A hemin [iron-Fe(III) protoporphyrin IX chloride] was adsorbed onto a carbon-felt (CF), which is a microelectrode ensemble of micro carbon fiber (ca. 7 μm diameter). The resulting hemin-adsorbed-CF (hemin-CF) showed a well-defined redox wave based on the hemin-Fe(III)/Fe(II) redox process with the formal potential of -0.225 V vs. Ag/AgCl in deoxygenated phosphate/citrate buffer solution (0.1 mol/L, pH 5.0). The apparent heterogenous electron transfer rate constant was estimated to be 8.6 sec-1. In air-saturated electrolyte solution, the hemin-CF exhibited an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reduction of dioxygen (O2). This activity was reversibly inhibited by respiratory toxins such as cyanide and azide, which bind sixth coordination position of iron active center of hemin. The electrocatalytic O2 reduction current at the hemin-CF was modulated by the toxins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ing manner.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ibition and the toxin concentration, apparent inhibition constants of cyanide and azide were evaluated to be 4.52 and 1.98 μmol/L, respectively. When the hemin-CF was used as a working electrode unit of the CF-based electrochemical flow-through detector with air-saturated carrier, the injection of the azide induced peak-shape current responses, which allowed rapid and continuous flow-ampe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zide with high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93.
南京北郊秋季VOCs及其光化学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1,他引:6  
采用GC5000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和EMS系统,于2011年11月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观测,分别测量了大气中56种VOCs组分和反应性气体(NOx、CO和O3).结果表明,南京北郊的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大约在48.17×10-9,日变化呈明显双峰型特征,受机动车影响比较显著,极小值出现在下午16:00,白天与O3浓度曲线呈负相关;VOCs的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约为3.26×10-12cm3.(molecule.s)-1,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约为3.26 mol·mol-1;烯烃对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率最大,芳香烃次之,而烷烃在大气中含量最为丰富,却并不是LOH和OFP主要贡献者;VOCs关键活性组分是乙烯、丙烯、1-丁烯、间,对-二甲苯及异戊二烯等物质;臭氧生成过程处于VOCs控制区.  相似文献   
94.
本文研究环氧丙烷皂化废水在滤压式电化学反应器中的电催化氧化降解过程.提高电流密度能提高降解速率,但增加了能耗,综合考虑最佳的电流密度是10mA/cm2.  相似文献   
95.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欢  李正山  洪荷芳 《环境技术》2003,21(5):8-10,35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及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萃取、重结晶、色谱和化学反应等不同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25年前——发生在博帕尔的悲剧25年前的12月3日,过程工业历史上最悲惨的悲剧之一在印度博帕尔的一家杀虫剂生产厂里发生了:这天午夜过后不久,甲基异氰酸酯(MIC)——一种剧毒气体,就从这家工厂里大量泄漏出来,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得  相似文献   
97.
《江苏劳动保护》2007,(12):28-30
化工单元操作的危险性及基本安全技术 加热 温度是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需要控制的条件之一。加热是控制温度的重要手段,其操作的关键是按规定严格控制温度。温度过高会使化学反应速度加快。若是放热反应,则放热量增加,一旦散热不及时,温度失控,发生冲料,甚至会引起燃烧和爆炸。  相似文献   
98.
双金属介质反应井对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室土柱淋溶试验,模拟研究化学反应井对地下水中四氯化碳的去除机理和方法。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在土壤垂直迁移中有滞后现象,200 h后由于截流作用底部取样口浓度高于初始浓度;实验表明50目的铁粉对四氯化碳的转化效果高于其它2种;木炭的吸附效果高于焦炭和椰壳炭;研究发现在双金属共同作用中,铁锌组合优于铁铜组合、铁铅组合。同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多因素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添加量25.7 g、环境pH值6.1、Fe0/Zn00.858条件下,四氯化碳转化率达到最高值69.4%。研究结果对地下水中有机物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
《化工环保》2008,28(4)
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燃煤脱硫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吸收剂熟石灰浆液雾化喷人吸收塔,在吸收塔内,吸收剂在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吸收烟气中的热量使吸收剂中的水分蒸发干燥,完成脱硫反应后的废渣以干态形式排出。该发明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低,  相似文献   
100.
活性炭去除水中余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种不同活性炭的去除余氯量实验、余氯穿透实验以及化学反应产物Cl-的质量平衡数据,探讨了活性炭去除余氯的性能和机制.活性炭去除余氯是吸附与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活性炭与水中余氯接触后的初期,去除余氯以吸附作用为主;达到吸附平衡后,余氯浓度继续下降则是由于化学反应的作用.接触时间越长、余氯初始浓度越高、pH较低,活性炭去除余氯量越大.由Cl-的生成量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去除余氯量是余氯总去除量的一部分;接触时间越长,活性炭剂量越大,化学反应去除余氯量占余氯总去除量的比例越高.使用粒径<180目活性炭进行余氯去除实验,吸附容量在1~2h即达到饱和.活性炭对余氯吸附量(2h的余氯去除量)的大小与其苯酚值排行相同.苯酚值及碘值较高的煤质炭与余氯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果壳炭其次,而椰壳炭的化学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