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30篇
  免费   1021篇
  国内免费   1808篇
安全科学   1850篇
废物处理   239篇
环保管理   4243篇
综合类   13608篇
基础理论   2225篇
污染及防治   780篇
评价与监测   616篇
社会与环境   1564篇
灾害及防治   534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605篇
  2021年   789篇
  2020年   786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356篇
  2017年   517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860篇
  2014年   2066篇
  2013年   1487篇
  2012年   1412篇
  2011年   1462篇
  2010年   1201篇
  2009年   1322篇
  2008年   1536篇
  2007年   1264篇
  2006年   1110篇
  2005年   950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1000篇
  2002年   793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541篇
  1999年   369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5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居民生活富裕,但低碳生活意识薄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为此本文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及工学等知识,阐述了制定垃圾分类新标准、强制执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同时,分别从勤俭节约的生活源头,便于回收的生产源头和影响巨大的政策源头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低碳生活的内涵及具体对策。期望本文能对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和树立生态低碳生活的新风尚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992.
根据三峡库区初期水位涨落情况,以空间代替时间法,连续两年对典型消落带区域地上植被进行调查,通过计算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来分析不同水淹时间下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一年水淹区段在未水淹时,植物生态位宽度普遍较窄,此时生态位明显特化,而第二年水淹极大的增加了适应干湿变化的物种的优势度。水淹前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只有12对,小于0.2种对为189对,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为103对;水淹后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有24对,小于0.2种对为53对,其中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为6对,说明生境由干燥到湿润的变化,对湿润环境相对适应的物种存活,优势植物生态位重叠明显增加。经两年水淹区段中,第一年以毛马唐的生态位宽度最高,其余17种物种生态位宽度小于0.2的物种占优势物种的61%,第二年以雾水葛和鳢肠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余15种物种生态位宽度小于0.2的物种占优势物种的50%,共同出现的物种仅有8种。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种对由5对上升到17对,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种对由10对减低到2对,说明连续水淹产生更加均一的生境类型,对资源要求相似的物种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提取了武汉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覆被信息,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城市中心坐标迁移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4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武汉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为1.41,各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不一,洪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的贡献最大;在扩展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分形维数增加,城市空间形态变复杂;其扩展呈现核心-放射扩展模式,并逐渐转向圈层式;自然条件、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武汉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交通的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对武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作用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94.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二五"末期上升5.8个百分点;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7.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9.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减轻,海洋等环境要素质量稳中向好。但与此同时,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全国仍有4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4.8%的国土面积发生酸雨,辽河和海河流域仍是轻度污染,部分河流污染较重,地下水以IV类水质为主,农村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县域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总体来看,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逐年上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压力。  相似文献   
995.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现行的国家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了综合反映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城市水质指数CWQI。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可用于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应用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相关城市进行排名测算,3个经济圈的城市水质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总体来说长三角经济圈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于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  相似文献   
996.
"云"概念诞生于2006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凭借着存储的海量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数据的共享性,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并逐渐朝着跨界领域迈进,安防行业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用户对视频存储数据相互之间进行联动、共享需求不断増加,而现有的存储技术无法很好地填补这一安防需求,云存储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也就凭借其先天优势应运而生。然而,云存储技术在安防领域的推广还存在条件限制,如其数据量对竞带的消耗量非常大,目前还不具备数据中心化的条件,云存储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还彳各有一段长路要走,但是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安防云存储的应用将大有用武之地,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97.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选择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在借鉴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基础上,以镇江市为例,依据其社会经济及其生态环境禀赋等基本情况,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为立足点,以"发展低碳绿色的生态经济、营建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和谐的生态人居、建立健全长效的生态制度、弘扬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为着力点,以建设"低碳镇江、绿色镇江、和谐镇江、人文镇江、美丽镇江"为主要目标制定一套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级权重,从而为打造生态城市品牌为载体来绘就科学发展、环境和谐、生态文明、特色鲜明的美丽镇江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铁路客运的中国城市可达性及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铁路网络时空压缩效应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基于2009年和2014年铁路列车时刻表数据,结合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及其格局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客运的数量和类型上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始发列车及动车组的大幅增加及高铁的开通运行,中国城市可达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城市可达性改善地域差异性显著。(2)北上广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中第一层级地位稳固,交通区位条件的差异使得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产生一定变化。(3)中国城市可达性绝对及相对差距均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列车停靠数量的极化效应显著、新增加的高速客运更多地向高等级中心城市集聚,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重塑中国生产力格局。(4)从城市功能属性及规模属性视角,以始发列车和停靠列车中位数为临界值,将中国城市划分为高规模高功能、高规模低功能、低规模高功能、低规模低功能等4种类型,并依次分析城市分布特征及成因,为铁路客运的合理配置及交通网络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以推进油田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塔里木油田公司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油田公司环境保护基础及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环境保护管理、质量、总量及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油田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以落实国家及自治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保障油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正4月10日,复旦大学公布了今年的"腾飞计划",取消了原本高考前的笔试和面试环节,是唯一一所取消此环节的高校。边远、贫困地区的学子不必来回奔波,最终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通过这一方式,还将扩大报名范围,预计今年入围"腾飞计划"的考生与最终录取人数将达到10比1的比例(详见4月11日《文汇报》)。众所周知,因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一度处于逐年缩小的状态。这几年,国家实施的贫困地区定向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