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334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7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IPCC方法计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数据,表明从199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的计算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碳排放强度的回归方程,并采用夏普里值分解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整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最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贡献值分别为18.91%和26.76%,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作用也逐渐弱化.最后是城市化水平(贡献值为~(-1).65%),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表示产业结构,石油占比表示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碳排放强度变为反向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在能源结构中油的比重大,煤炭比重小,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其他地区则低.由此可见,石油比重的区域差异是影响碳强度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石油以及低碳能源可以缩减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公平的碳减排政策的制定,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参加碳减排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通过环境公平理论与海南省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市县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其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的比值来衡量环境不公平情况。结果表明,海口市因为产业定位显示出较高的不公平指数,而三亚则因为旅游业定位显示出较低的环境不公平指数,但是三亚对于周边区域的产业拉动性不强,呈现不均衡的环境不公平指数分布。提出从实施空间管制、生态补偿和合适的环境政绩考核等方面缩小环境不公平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84.
实验室加速试验与自然暴露试验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同一批次涂层体系试验样品分别进行实验室加速试验和自然环境暴露试验,对不同试验状态考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重点从试验时间、试验腐蚀环境严酷度对2种试验方法与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对实验室加速试验检测考核涂层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5.
2021年在天津市不同功能区共设置4个点位同步采集细颗粒物(PM2.5)样品,测定了其中8种碳质亚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各点位ρ[有机碳(OC)]为3.7~4.4 μg·m-3,ρ[元素碳(EC)]为1.6~1.7 μg·m-3,OC浓度在中心城区最高,EC浓度差别较小.采用最小比值法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环城区二次污染较为突出,SOC占OC的比例达48.8%.各功能区碳质亚组分间的相关性强弱呈现出外围区>中心城区>环城区的特征,均表现出EC1与OC2和EC1与OC4相关性最强.正定矩阵因子(PMF)来源解析结果显示,道路扬尘源(9.7%~23.5%)、燃煤源(10.2%~13.3%)、柴油车尾气(12.6%~20.2%)和汽油车尾气(18.9%~38.8%)是天津市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不同功能区碳组分污染源存在差异,中心城区和外围区主要受汽油车尾气影响;环城区受二次污染和柴油车尾气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6.
针对盾构隧道施工侧穿既有建筑物问题,结合南京地铁一号线北延段工程,以盾构隧道侧穿某浅基础建筑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物沉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Plaxis 3D 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隧道距建筑物不同水平距离和盾构以不同角度穿越对建筑物差异沉降与扭曲变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盾构开挖面逐渐接近建筑物,建筑物差异沉降及扭曲变形逐渐增大;差异沉降量在盾构机通过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而扭曲变形峰值出现在盾构开挖面到达建筑物中点截面位置时,随后逐渐减小;当建筑物中心至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与隧道外径之比L/D=0.5~2 时,建筑物差异沉降量较大,在L/D=1.5 时达到峰值;当盾构穿越夹角从θ=0°增大至θ=90°时,建筑物最大差异沉降量不断增加,而最终扭曲变形值则先增大后减小,在θ=45°时扭曲变形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侧穿浅基础建筑物时相关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三级空间单元,采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探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多尺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0年,93.29%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2)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不均衡分布现象较为显著;(3)人口老龄化具有省内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次之、省间差异最小的特征;(4)八大综合经济区内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及大西北地区省间差异不断扩大,东北、黄河中游地区省间差异逐渐缩小,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间差异变化趋势并不稳定;(5)2000—2020年间广东省均为人口老龄化省内差异最大的省份,且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6)绝大部分地级单元老龄化差异为正关联,HH类型不断扩张,LL类型向南延伸,HL和LH类型分布较为散落;(7)Kernel密度估计曲线显示,2000—2020年间中国各城市人口老龄化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8.
厘清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成因对于实现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序关系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LWM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基于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效益溢出三个维度对2010—2019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QAP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各个区域及省域间存在显著差距,粤港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黄河流域处于较低水平;(2)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整体差异较大,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呈多级分化状态,黄河流域大体上分化为两极;(4)知识扩散是影响地区绿色低碳创新差异的主导力量,其次为技术转化、生态建设和人才支撑,创新载体与财政支持的影响较弱。在新时代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结...  相似文献   
89.
基于浙江省宁波市北山游步道的调研数据,综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徒步休闲制约因素的类型及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北山游步道徒步休闲的制约因素共有7种类型,分别为休闲设施、闲暇时间、环境状况、经济因素、个人内在因素、交通可达性、人际间因素。②7种徒步休闲制约因素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孩子个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呈现出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制定徒步休闲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在考虑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值,并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②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中部高—外围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差异规律,两省域呈现“西—东”的递减规律。③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范畴上高—高集聚区在中部地区较为典型,低—低集聚区出现由东南向西南的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