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314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济南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在线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8年9月29日—10月15日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实时、在线分析了济南秋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资料和部分前体物(SO2,NOx和O3)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济南秋季燃煤污染严重,SO42-,NO3-和NH4+是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三者质量浓度之和占总水溶性离子(TW SI)质量浓度的90%以上;SO42-污染物主要受远距离传输的影响,NO3-和NH4+污染物主要受局地源的影响;SO42-和NO3-的昼夜形成机理不同,它们的形成过程主要受相对湿度、温度和O3浓度的影响.周边地区生物质燃烧导致了济南重污染天气的产生,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较强.对比土壤和海盐中各种离子的质量浓度比可知,济南秋季PM2.5中的K+受生物质燃烧的影响较大,C l-主要来源于海盐和生物质燃烧,Na+主要来源于海盐.  相似文献   
102.
在前人研究气泡的基础上,把气泡的两阶段形成理论应用于油滴的形成,同时考虑了油自身的特性,包括油的密度,表面张力和粘性.基于动力学平衡关系和合理的假设,利用一定的半经验和半理论的公式,预测油滴从管口脱离后的直径.利用CCD作为工具,在水槽中模拟静止海水中海底管线微孔处连续泄漏出单个油滴的形成过程,得到实验值.把油和气体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光照时间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蓝、白两种光质,每种光质下设置5种不同光照时间处理进行栽培试验,并测定每个处理下杏鲍菇原基形成与分化速度、菇蕾与子实体形态、产量及可溶性蛋白质与总糖含量.结果显示,原基形成速度随光照时间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蓝光下以15 min光照15 min黑暗时间处理下原基形成速度最快,白光下以10 min光照20 min黑暗时间处理下原基形成速度最快;原基分化速度随光照时间增加而增加,蓝、白光下均以30 min光照1 s黑暗时间处理下原基分化速度最快;菇蕾与子实体菌盖直径随光照时间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子实体菌柄长度随光照时间增加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子实体产量以1 min光照29 min黑暗与5 min光照25 min时间处理下较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1 min光照29 min黑暗、5 min光照25 min黑暗时间处理下含量较高;总糖含量在不同光照时间处理间差异较小.本研究表明工厂化杏鲍菇栽培过程中,在原基形成与分化阶段宜选用较长时间光照以加速原基形成与分化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子实体生长阶段采用较少光照时间即1 min光照29 min黑暗有利于增加产量;同时可根据子实体生长状态来适当调控光照时间,以生产出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产品.(图4表9参25)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涡河流域中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是涡河流域中部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但普遍面临着污染及水质异常等问题.本文在调查采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对不同深度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总体为弱碱性水,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3-和Na+.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Na·Mg型水为主,中层和深层均以HCO3·SO4·Cl-Na型水为主.②基于含水层沉积环境差异及水-岩作用强度不同,地下水化学成分出现明显的垂向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中TDS、Na+、Mg2+、Cl-、SO42-和HCO3-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a2+平均质量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③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以水-岩作用为主.水-岩作用以含钠硅酸盐溶解作用为主.人类活动普遍对浅层地下水影响较大,对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影响较小.④区内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优于浅层和中层地下水,为避免增加地面沉降及中层微咸水向深层淡水越流的风险,建议合理布局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并合理调控取水量.  相似文献   
107.
以X-射线为辐射电离源对二氧化硫/水/空气体系的气溶胶成核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生粒子来源于离子诱导成核与均相成核两种机制,前者产生带电颗粒,后者产生中性颗粒.离子对粒子成核有着重要的贡献,对粒子生长作用不明显,SO2对粒子成核与生长均有贡献.成核粒子谱分布呈双峰模式,其峰值会随着气体流速发生偏移.在低SO2浓度情况下,离子诱导成核占主导地位,随着SO2浓度的增加,均相成核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8.
本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分析了常见的工业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硅酸盐水垢的形成机理和客观环境因素,对硅酸盐水垢的危害性及清除方法进行了浅析。并结合现执行的工业锅炉水质检测的相关法规标准对工业锅炉水质检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雾霾天气下SO42-、NO3-和NH4+的形成机制,2013年4月18~23日,使用6级Anderson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不同粒径段的气溶胶样品,并利用离子色谱对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雾霾期间PM3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32.7±13.3)μg/m3和(39.4±15.7)μg/m3.SO42-、NO3-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它们在PM3和PM10中占总离子质量分数分别为76%和71%.3种离子主要集中在0.49~1.5μm的液滴模态,该模态中NH4+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而凝聚模态的NH4+则主要以(NH4)2SO4和NH4HSO4的形式存在.液滴模态的SO42-主要来自雾内或颗粒表面的液相氧化反应,NO3-主要来自夜间N2O5在颗粒表面的水解反应,NH4+主要来自NH3在颗粒上进行的非均相中和反应,而这3种离子在该模态的日变化特征则很好的反映了以上的形成机制.受太阳辐射的影响,3种离子的浓度在凝聚模态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晚.  相似文献   
110.
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宁南县矮子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比事件前后流域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并结合泥石流发生后野外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矮子沟泥石流具有典型水力类泥石流的启动机制,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强降雨使得地表径流快速汇集,使得坡体表层土产生破坏并启动,形成坡面泥石流并汇入主沟;②具有极强侵蚀能力的坡面泥石流开始对沟床内的固体物质产生强烈的揭底侵蚀和侧蚀,使得沟床堆积体的稳定性产生破坏并启动;③沟床堆积物在受到揭底侵蚀后,从上游依次往下,形成连续性的破坏并为泥石流的形成持续提供固体物质,以维持泥石流的运动并放大其规模;④在达到海拔800 m沟口转弯处之后,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及泥石流自身的动能衰减并产生堆积,泥石流过程结束。通过对该次泥石流的物源补给过程进一步研究认为,其物源补给可分为形成泥石流流体所需的启动型物源和维持泥石流持续运动的维持型物源两类。通过对比发现,低频泥石流在启动过程中的物源补给过程具有明显的启动型物源和维持型物源两个相对微观物源补给类型及过程,可为这类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选择及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