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8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安全科学   1118篇
废物处理   108篇
环保管理   338篇
综合类   1641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96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12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_3、SO■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_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_2浓度为0.35 mmol·L~(-1),SO■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_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_2的浓度.  相似文献   
82.
载银树脂的制备及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介绍了载银树脂的制备再生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载银树脂具有杀菌和脱盐功能,其杀菌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的优点,杀菌率可达到99.9%,可一步完成原水的部分脱盐和杀菌.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探索了载银树脂的新型再生工艺.  相似文献   
83.
湿式氧化技术处理炼油厂碱渣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良 《交通环保》2004,25(5):42-44
考察了湿式氧化法处理运行过程 ,以及相关参数的控制方案。在实现装置出水、废气达标排放的前提下 ,稳定控制装置运行是可以实现的。如后续有酸化除酚工艺和SBR工艺进行再处理 ,则应选用温度 (14 5± 5 )℃ ,压力控制在 0 6~ 0 .7MPa的湿式氧化法  相似文献   
84.
2006年3月20日,中石油(0857.HK)公布了其2005财年业绩:截至2005年12月底,中石油营业额5522.29亿元,全年盈利攀升到历史性的1333.6亿元。由此,中石油超过在同期创造了151亿美元利润(约合1223亿人民币)的汇丰控股(005.HK),成为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然而该核算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没有计算资源的耗减。 如何正确核算资源开采企业的利润以及合理地确认国家与资源开采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随着资源的消耗,资源产品的价格会逐渐升高,而资源开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使用自身的资产外,还使用了国家交由其使用的自然资源。资源开采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是历史形成的。以石油生产企业为例,我国的石油生产企业一般不考虑或极少考虑储量购买费,虽然在1988年储量使用费进入了石油的生产成本,但是计入成本的储量使用费不能真正体现储量这一资源性资产的价格。再者,随着资源的耗减、储量的减少,单位资源产品的储量使用费应该逐步提高。当前,无论是石油行业还是煤炭行业在核算企业成本时都不包括这一部分成本或者仅包括象征性的很少一部分。由此所致,只要资源产品价格上涨,资源开采企业就将获得暴利。所以,如何确认资源价值的耗减,正确核算成本,将是确认资源开采企业真实利润的关键步骤,同时也将为合理确认国家和资源开采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奠定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5.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与行驶工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东风柴油卡车在城市实际道路工况以及等速和加速工况下的油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测试结果显示,测试卡车实际道路综合百公里油耗为17.8 L,NOx、CO和HC排放因子分别为3.96、8.86和2.15g·km-1.其中主干道路况相对较差,油耗与排放因子较高,是所有测试道路平均水平的1.3~1.8倍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重型车油耗及污染物排放与各行驶工况下的速度、加速度均密切相关,车辆在高速加速行驶状态下易产生高排放.车辆在30~50 km·h-1速度区间内等速行驶时,油耗与排放因子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车辆在加速行驶时,油耗与NOx、CO排放因子可达到城市实际道路平均水平的2.0、2.2、1.4倍,急加速时达到2.8、2.1、14倍.应用比功率概念可准确描述车辆在各运行工况下的排放水平,但在重型车上缺乏实验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
安庆石化液态烃罐区自1988年投用以来,坚持科技硬件和管理软件相结合,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力度,目前罐区已安全运行19年。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CIO2不同投加剂量、不同接触时间对藻类的去除效果,并对微污染水源水CIO2杀藻进行了成本分析。结果表明:(1)CIO2杀藻效果显著,当反应时间为10min,每mg叶绿素a(chla)投加20.28mgCIO2即可达到91.10%的去除率。(2)对于叶绿素a含量为20.46ugλ的微污染水源水,若要求去除率在75%以内,则吨水处理成本不超过0.087元。  相似文献   
88.
关于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峻的渤海环境问题,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存在如下问题:指导思想上带有传统环境管理痕迹,缺乏统一有效的权威领导机构,配套的政策法规的缺失,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此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对渤海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渤海环境管理综合协调机制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使渤海环境保护和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89.
多年来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直沿用以锅炉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价的方法.由于锅炉燃烧的方式,锅炉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低温连续供热的理念地提出,都给锅炉排放污染物的评价带来新的考验.本文主要探讨,锅炉大气污染物的评价指标以污染物排放量还是以浓度为标准,更能体现锅炉运行的实际状况,更准确地反映污染源源强.  相似文献   
90.
日本企业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许多企业都未将环境管理、指标、社会责任等纳入企业成本、运营和规划中,他们认为这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也无必要,这种情形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有着非常类似的“价值取向”,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中国的同行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从而使得我们的企业更绿,环境更清洁,社会更可持续。[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