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456篇
基础理论   16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滨海湿地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了解其海堤演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83年的1∶5万土地利用图和2001年的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1983年和2001年该区海堤的演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和2001年海岸带从南到北呈现由淤涨型向侵蚀型过渡的变化特征,海堤长度呈缩短状态;土地利用类型以光滩、耕地及盐田为主,变化趋势是盐田、芦苇地和耕地逐渐在增加,盐蒿滩、园林地逐渐在减少。通过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2.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湿地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江苏盐城海滨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连通性的影响,并以2007年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采用阻力面模型探讨湿地景观连通性优化途径及其效应。结果显示:①1987—2007年间,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耕地面积比重由36.72%上升为46.17%,自然湿地持续减少,面积由44.4%减为26.01%,人工湿地持续增加,面积由9.96%上升为18.72%;②随着区域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加强,光滩、碱蓬沼泽和芦苇沼泽的空间连通性降低,区域土地利用导致湿地景观之间生态流阻隔,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减弱;③2007年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强度空间差异显著,以累积耗费距离面、生态源地、耗费路径为依据,对湿地景观连通路径优化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和大丰港附近等关键区域对景观连通性和生态流影响最大,是景观生态节点优化的首要对象;④加强连通路径的关键区域优化、提高景观连通度是实现景观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构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和驱动力指数模型,开展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结果如下:①1990年农村发展水平普遍比较落后,2000年农村发展总体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各地区普遍进入中等以上发达水平,但区域差异进一步拉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发展呈面状辐射扩散态势;②除人均耕地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外,其他指标均为农村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尤以农民人均所得指标为最;③今后应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外部动力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合力助推,倡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培育与引进,既要进行农村产业升级,强化非农产业发展,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34.
通过测定长江口滨岸9个典型采样点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水平,分析其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枯季上覆水中PAHs浓度高于洪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 988 ng/L和1 727ng/L;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也为枯季高于洪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 154 ng/g和605 ng/g;Phe是水和沉积物中PAH的主要成分.温度是控制上覆水中PAHs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碳(OC)与碳黑(SC)则控制着沉积物中PAHs的富集;长江口滨岸复杂的水动力条件与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输入影响了PAHs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河口滨岸PAHs来源的复杂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口滨岸水-沉积物间的PAHs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该区生物造成潜在不利影响.其中,上覆水中个别PAH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已达到欧美等国生态毒理评价标准或超过了美国EPA水质标准,BaP浓度超过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浓度;表层沉积物中部分PAH化合物的含量超过了ER-L值和ISQV-L值.  相似文献   
135.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6.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7.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8.
滨海石化项目环境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法建立滨海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结合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的修改与完善,运用线性加权组合法对评估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赋值,并计算滨海石化项目的环境风险等级,确定项目的风险强弱.实例分析表明环境风险管理在环境风险的产生和预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结合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及风险源的产生和影响,能降低环境风险及事故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9.
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的内涵,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环境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竞争性评价模型对十个沿海城市2012年的环境系统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为了判定竞争性评价模型的可靠性,采用传统的综合指数法进行验证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得分排在前6位的城市完全相同,其它城市的排序相差不大,因此,竞争性评价模型用于城市环境系统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0.
The current paper discusses the multi‐strainer technique developed to augment usable water by the combined use of saline and non‐saline aquifers in locations where a freshwater aquifer is underlain or overlain by a saline water aquifer. The multi‐strainer technique evaluates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formulation of multi‐strainer schemes to supply water at an acceptable salinity limit by combined use of the saline and non‐saline aquifers. The design ratio of discharges can be maintained by adjusting the strainers’ lengths in the saline and non‐saline aquifers. The multi‐strainer scheme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coastal aquifers of Bangladesh and found to be effective at lowering the water salinity concentrations to acceptable levels, thus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for sustainable use. The multi‐strainer scheme should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aquifer layers to be screened, the salinity concentrations of the screened layers, and the level of salinity concentration to b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