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3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775篇
安全科学   214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518篇
综合类   1988篇
基础理论   224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57篇
评价与监测   210篇
社会与环境   39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A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low-carbon production in industrial firms becomes an inevitable choice, and industrial firm employees’ attitudes on low-carbon new technology directly 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firm staff to accept low-carbon new technology.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employee’s social impact,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effort expectations and convenient conditions, and employee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acceptance attitudes on low-carbon new technology. And social influence has the largest effect on employees’ acceptance attitudes toward low-carbon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ly,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42.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低碳发展特征指标变动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全球低碳发展历史和现状水平,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但是中国的碳生产力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不足法国的1/1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低碳发展的5个实现路径,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和加强碳汇建设。  相似文献   
143.
以成都粘土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为改性剂制备有机改性土,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采用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以粘土对垃圾渗滤液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作为考查指标,初步探究有机改性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适宜条件;并对有机改性粘土及原土进行性能表征,初步分析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土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原土,处理效果上比原土提高了1.6~2.3倍;有机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适宜条件为:投加量120 g/L、搅拌速度200 r/min、搅拌时间50 min、pH=7、静置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144.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排放量的估算是评价流域内抗生素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抗生素排放量估算方法尚不完善。本研究以梅江流域为例,建立了适合小流域尺度的典型抗生素排放量估算方法,计算了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向不同环境相的排放量并分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2016年梅江流域TCs排放量为8 558.1 kg,不同行政区抗生素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梅江镇受人口密度及养殖密度影响,抗生素排放量最大,高达1 224.4 kg;同时流域内不同抗生素的排放量也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强力霉素(DXC)土霉素(OTC)四环素(TC)金霉素(CTC);TCs受排放源、排放途径等因素影响,以进入环境水相及土壤相为主,其中进入水相中的抗生素主要来自人类及生猪粪便,进入土壤相中的抗生素主要来自生猪及三黄鸡粪便。梅江小流域抗生素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该研究为我国小尺度流域目标抗生素排放量的估算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5.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儿童和交通警察两类人群为例,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给人体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由于儿童的呼吸带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带非常接近,交警在机动车尾气环境中暴露事件太长,导致这两类人群的呼吸系统极易遭到破坏,发生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免疫球蛋白水平和血压发生改变导致了抵抗能力的下降。最后建议通过采取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完善检查维修制度等有效措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减少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6.
The objectives of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ts research create a paradox: Conservation is about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yet scientists spread this message at conferences with heavy carbon footprints.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cience depend on global knowledge exchange—getting the best science to the places it is most needed. However, conference attenda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ypically outweighs tha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hotspots. If any branch of science should be trying to maximize participation while minimizing carbon emissions, it is conservation. Virtual conferencing is common in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but it is surprisingly underused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dopting virtual conferencing entail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logistics and unified acceptance, which we argue can be overcome through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We examined 4 conference models: a pure‐virtual model and 3 hybrid hub‐and‐node models, where hubs stream content to local nodes. These models collectively aim to mitigate the logis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challenges of global knowledge transfer. Embracing virtual conferencing addresses 2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of modern conferences: lower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accessibility for remote, time‐ and resource‐poor researche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7.
强"波特假说"认为严格而恰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将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验证强"波特假说"及其产业异质性,首先建立产业碳密集指数,将工业部门36个细分行业划分为高碳密集产业、中碳密集产业和低碳密集产业;接着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3—2014年细分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三个细分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样本期间内,高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远远高于中低碳密集产业,这表明高碳密集产业一直是产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而碳排放情况较为严重的中碳密集产业则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二,强"波特假说"在工业部门内存在产业异质性,高碳密集产业和中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而在低碳密集产业中两者则呈倒"U"型关系;第三,相对于高碳密集产业,中碳密集产业因环境规制强度较容易跨越"U"型拐点而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低碳密集产业在达到"U"型拐点之前,环境规制为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动力。本文研究结论蕴含如下的政策建议:根据产业的碳密集程度实施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持续加强中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力度,适度加强低碳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高碳密集产业需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逐渐将三类产业的"遵循成本"效应转化为"创新补偿"效应,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8.
郭楠  李玉平  张菊 《环境工程学报》2011,5(11):2577-2582
使用湿式空气氧化技术与生物技术联合处理TNT精制阶段所产生的红水,研究了湿式空气氧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压强和pH值对流出物的COD值与流出物可生化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和反应初始压强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和反应pH值的降低,出水COD值均有所下降。在温度为300℃、初始压强为14MPa、反应时间为2h、pH值为5,3、铁盐催化剂添加量为2g的条件下,出水COD值为498mg/L,COD去除率可达到99.27%。在温度为300℃、初始压强为11MPa、反应时间为1h、pH值为3、添加1g铁盐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流出物的BOD5/COD值为0.301,此时可生化性已经得到很好改善。通过生物方法对反应流出物后续处理发现,湿式空气氧化技术处理TNT红水在反应温度300℃以上,反应流出物均可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49.
不同来源废水COD、TOC与Cl-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含盐化工废水(A)、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水(B)、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C)、采油废水(D)4种不同来源废水进行为期15 d的采样监测,测定了其COD、TOC和Cl-浓度,分析比较了3种废水指标之间的关系,其中COD分别使用重铬酸钾法、氯气校正法和碘化钾碱性高锰酸钾法3种方法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4种废水Cl-浓...  相似文献   
150.
壳聚糖的物理/化学改性及其对含酚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君  王平 《环境工程学报》2011,5(1):121-126
将壳聚糖物理改性为球形颗粒,然后在微波辐射下,球形壳聚糖与柠檬醛接枝反应,再与NaBH4还原反应,制备一种新型环保材料--物化改性壳聚糖.采用红外光谱仪(IR)、X衍射仪(XRD)、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测定及孔径分析仪(BET)结构表征改性壳聚糖.通过含酚制药废水的动态小柱吸附实验,研究了时间、柱高和出水流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