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55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41.
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位于太湖地区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view3.2的水文模拟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进行子流域划分和典型小流域选择,通过对2000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在2004年分3次(7月、9月、12月)监测了各个小流域出口的总氮浓度,用以表征流域氮素输出强度.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了小流域氮素输出的时空变化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影响.结果表明:各个小流域氮素输出差异很大,空间上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趋势,时间变化上,西苕溪流域中下游的小流域氮素输出7月>9月>12月,上游地区的小流域则与之相反,这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有关.多个小流域的对比分析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更大.流域内林地面积比例越大,氮输出强度越小;相反,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和居民地比例增大将带来氮素输出增大的后果,而氮素输出的强度似乎与流域面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42.
南靖南五水库水质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南靖县环境监测站于2002年、2003年对南靖南五水库水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库区水中TN超标,TP也出现了不同程度超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30~50,其水体呈中营养状态。从点位变化看.出口水质比进口水质差.说明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既有上游输入的影响,也有库区和周边其他污染源的影响。指出,出口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对饮用水源的水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243.
详细介绍了 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 6 1级地震前 ,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的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此外还对降雨对井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4.
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是基于单元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易于与气候模式进行耦合,从而揭示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为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洪水的响应特征提供技术支撑。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构建了基于5 km×5 km网格分辨率的西苕溪流域VIC径流模拟模型。利用流域出口横塘村水文观测站1990~2000年日流量观测数据并结合西苕溪流域的汇流特点,采用Dag Lohmann汇流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VIC模型对西苕溪流域日、年径流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良好,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相对误差Er分别为077%和343%,模拟日或月流量的确定性系数和Nash Suttcliffe系数都大于075,特别是对洪水年汛期流量过程的模拟,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80,模型对洪水的模拟可信性较高  相似文献   
245.
根据2015年1月7日至14日在长江口南槽中段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大潮到小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南槽中段的水沙输运机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悬沙浓度和流速的周期性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个大小潮周期过程中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水以向海为主,斯托克斯余流和欧拉余流的强度由大潮到小潮呈减小趋势;(2)各潮周期的单宽净输沙以向陆为主,与净输水方向相反,输沙强度从大潮至小潮呈现"小-大-小"的变化特征,该特征的产生与潮泵效应输沙的剧烈潮周期变化有关,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与垂向净环流输沙项是影响潮周期净输沙的主要成分;(3)小波分析表明,悬沙浓度和流速具有多个时间周期的变化,它们与水位的联合作用导致瞬时输沙率具有2个明显的时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46.
费杰 《灾害学》2008,23(2):65-70
公元1600年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是历史时期全球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一,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大的气候与环境效应。通过对中国历史时期地方志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结合南北极的冰芯、北半球的树轮和欧洲历史文献等有关记录,对Huaynaputina火山喷发在中国的气候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601年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异常寒冷,1601年夏季和秋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严重霜灾,1602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多雪。  相似文献   
24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248.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249.
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2000~2020年桂西南峰丛洼地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并借助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以及Hurst指数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未来趋势和可持续性进行深入解析,最后引入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流域21a间植被覆盖度呈递增趋势,增速为0.6754a-1.喀斯特区域增长速率(0.774a-1)>非喀斯特区域增长速率(0.5751a-1);(2)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北高东低”的格局,其中82.68%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仅有0.61%区域表现为显著减少;(3)未来变化趋势上,区域植被覆盖度的Hurst指数介于0~1之间,平均值为0.8207,呈现出向右单峰偏斜,即研究区未来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4)驱动力机制上,土地利用/覆被(LULC)是整个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导因素;各驱动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土地利用/覆被(LULC)与人口密度(pop)的交互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50.
溶解有机质(DOM)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尺度上流域特征对河流DOM输出的调控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DOM经由河流向下游水体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改善河流及其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和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选取南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16个子流域开展近一年的采样调研,提取各子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