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309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605篇
基础理论   211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J市饮用水氯消毒副产物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J市位于太湖下游,其水源水质受上游和自身工农业发展的影响,有机物和氨氮浓度较高,氯消毒副产物及其引发的健康风险广泛受到关注.2012年5、8、10月以及2013年1月采样,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J市饮用水中4种三卤甲烷和5种卤乙酸的含量,发现自来水中三卤甲烷浓度占三卤甲烷与卤乙酸总和的88.1%以上,5月、8月和次年1月浓度较高(分别为39.34、50.37和28.02μg.L-1),10月浓度(19.19μg.L-1)较低,远高于卤乙酸的浓度(2.58~4.02μg.L-1).自来水煮沸3min后,三卤甲烷可去除92.3%以上,但卤乙酸会大幅度增加.基于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经口摄取途径时氯消毒副产物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进行计算,发现化学致癌物质的健康风险为3.1×10-6~7.3×10-6,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煮沸后致癌物质的健康风险大幅度降低至7.9×10-7,低于可接受风险水平.煮沸后非致癌氯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由2.1×10-11显著升高至3.4×10-9,未超过10-5的风险管理参考值.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改性介孔碳对饮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利用氯化铁和氧化锰分别对介孔碳进行改性,对硫化物、二氯乙酸和大肠杆菌这3种指标的去除效能和时间、吸附剂投加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C-Mn O复合材料对单一硫化物的吸附量低于介孔碳外,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改性材料均比介孔碳的吸附能力有一定提高。此外,对于硫化物、二氯乙酸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污染物,C-Fe复合材料和C-Mn O复合材料对硫化物的去除率在介孔碳98.6%基础上增加至99.98%和99.73%;C-Fe复合材料和C-Mn O复合材料对二氯乙酸去除率在介孔碳43.62%基础上分别提升到45.37%和44.92%;介孔碳能吸附90%的大肠杆菌,改性材料对大肠杆菌的吸附能力略有提升,均从90%升至95%,改性介孔碳去除污染物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3.
系列混合碳源在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孙培德  徐少娟 《环境科学》2012,33(7):2451-2457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丙酸与乙酸混合为碳源条件,进行了EBPR系统颗粒化培养,考察了混合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以COD质量浓度计)的提高对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颗粒粒径生长、污泥沉降性能、系统除磷效率等宏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BPR系统污泥颗粒生长速率随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较高的反应器污泥SVI值相对较高.经90 d培养,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及100%的系统中成熟颗粒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550.64、599.41、642.38、680.99和745.08μm,污泥SVI值分别稳定在30、40、50、60及75 mL.g-1左右.在相同的磷处理负荷下,各试验系统除磷性能产生了显著性差异.0%、25%、50%、75%及100%丙酸碳源系统平均净除磷能力(以MLSS计)分别为0.78、2.29、2.96、3.23及3.77 mg.g-1,平均除磷效率分别为31.5%、56.5%、77.4%、85.9%及97.0%.  相似文献   
54.
本文针对三氯新在脱氯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二苯醚类化合物,提出采用GC/MS与GC-AED联用技术,对所有过程产物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并通过实验证明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李洪静  陈银广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8):1681-1686
2个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s)在厌氧-低氧(0.15~0.45 mg·L-1)条件下运行,以比较丙酸的加入对同时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丙酸与乙酸的混合酸(碳摩尔比为1.5/1)作为碳源(SBR1),还是乙酸作为单独碳源(SBR2),系统都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磷的去除(SNDPR),并且氨氮被全部氧化,系统中没有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与SBR2相比,SBR1中厌氧阶段磷释放量少,聚羟基戊酸(PHV)合成量高,好氧末磷剩余量少,硝态氮累积少,因此SBR1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8%和95%)比SBR2(分别为51%和92%)高,加入丙酸有助于SNDPR系统保持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56.
张海  张旭  钟毅  李广贺  张荣社 《环境科学》2007,28(7):1449-1454
针对大庆地区石油类化合物污染湖泊水质特点和气候条件,采用包含砾石床、砾石芦苇床、炉渣芦苇床和炉渣床单元的现场试验系统,考察启动期、投加微生物、投加缓释碳源、水温低于5℃和常规运行期等工况下各单元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去除机理.在整个试验期内4个单元石油类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7%、28.4%、45.9%和42.9%;投加微生物和缓释碳源都可提高石油类化合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炉渣为填料的单元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优于以砾石为填料的单元.2005年常规运行期间,湿地床和对照床石油类化合物去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系统运行期内通过截留去除的石油类化合物占总去除量70%左右,各单元该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7.
王新同 《环境》2011,(6):21-23
当不少同龄人还沉迷在网游、酒吧中时,一位“80后富二代”却怀着泽被生灵的大爱之心,倾尽所有自建野生动物保护站。他长年肩扛探险装备,穿梭在荒野山林间,守护着野生动物,并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美丽瞬间。他曾被猎枪顶住脑袋,也多次遭到森林野兽的袭击……虽几经生死,并花光了11年来所有的积蓄,却矢志不渝地坚守了下来。一位原本生活越优的富家小伙,缘何对“野保”事业情有独钟?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甲  相似文献   
58.
马景赟  全向春  熊维聪 《环境科学》2010,31(11):2824-2828
在长期运行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中,考察了以葡萄糖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混合碳源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在转换为2,4-D唯一碳源废水后,其形态、结构及对目标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基质转换为2,4-D单一碳源后,好氧颗粒污泥仍保持了对目标污染物高效的去除能力.当进水2,4-D浓度为361~564mg/L,其去除率为99.2%~100%,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5.6%.混合碳源向2,4-D单一碳源转换对原好氧颗粒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使其发生部分解体,粒径由513μm下降到302μm.但好氧颗粒污泥良好的耐负荷冲击使其保持了颗粒主体,通过一段时间适应调整后能够重新聚集生长,最终获得能够利用2,4-D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具有良好沉降性(SVI20~40mL/g)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489μ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混合碳源转向单一碳源使好氧颗粒生物相丰富度降低.  相似文献   
59.
Catalytic oxidation is widely used in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o remov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this study, Pd/ZSM-5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Pd contents and acidic sites were prepared via the impregnation method. All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N2 adsorption- desorption, X-ray fluorescence (XRF), 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H2-TPR), and NH3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NH3-TP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oxidation of butyl acetate experiments. The by-products of the reaction were collected in thermal desorption tubes and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of Pd content slightly chang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butyl acetate oxidation according to the yield of CO2 achieved at 90%, but decreased the cracking by-products, whereas the enhancement of strong acidity over Pd-based catalysts enriched the by-product species. The butyl acetate oxidation process involves a series of reaction steps including protolysis, dehydrogenation, dehydration, cracking, and isomerization. Generally, butyl acetate was cracked to acetic acid and 2- methylpropene and the latter was an intermediate of the other by-products, and the oxidation routes of typical by-products were proposed. Trace amounts of 3-methylpentane, hexane, 2-methylpentane, pentane, and 2-methylbutane originated from iso4merization and protolysis reactions.  相似文献   
60.
周红艺  曾思思  梁思  韩鉴 《环境科学》2014,35(9):3430-3435
采用Pd/Fe双金属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进行催化还原脱氯,以活性污泥对2,4-D脱氯产物进行生物氧化,考察初始pH、活性污泥量、污染物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生物氧化的影响情况.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污泥体系菌群变化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来推测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1 Pd/Fe双金属可有效还原2,4-D,其主要先还原为2-氯苯氧乙酸(2-CPA),最终顺序脱氯为苯氧乙酸(PA).2 2,4-D具有较大生物毒性,其脱氯产物毒性下降,更易被生物降解.3 pH=7、污泥量50 mL/200 mL、适量的初始PA浓度(14.6 mg·L-1)和30℃均有利于PA的去除.在该条件下反应96 h,PA去除率可达8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