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79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51.
从贵州产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HokF.)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的降倍半萜化合物雷公藤酮(1),根据光谱(IR,1HNMR,13CNMR,HRMS,CD等)数据分析并通过X射线晶体分析确定了结构;另外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公藤素(2),(±)6氧2(4′羟基3′,5′二甲氧苯基)3,7二氧杂二环[3.3.0]辛烷(3),tripterifordin(4),雷公藤内酯酮(5),雷公藤内酯醇(6),雷公藤内酯甲(7)和对乙氧基乙酰替苯胺(8).其中,3和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对3的氢谱和碳谱进行了指定  相似文献   
552.
硝基苯与苯胺类废水生物降解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从各种菌源中分离得到硝基苯和苯胺的高效降解菌,研究其对这2类化合物的降解规律,发现C.perfringens在厌氧条件下主要将硝基苯降解为苯胺,而Pseudomonas mendocina和Klebsiella pneumoniae在好氧条件下可将硝基苯分解为无害化物质,但降解速度较厌氧过程慢。好氧条件下,硝基苯对苯胺的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苯胺对硝基苯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导致混合菌对混合基质的降解速度下降。不同微生物对含硝基苯和苯胺类化合物废水的降解机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高效的微生物应该体现在既能分解初始污染物,又能分解次级产物,实现完全无害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53.
多组分苯胺类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抑制毒性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实验反应载体,微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测定了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原理研究了混合物的毒性规律.1)分别测定每种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数据并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Logit与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11、2.35、2.49、3.60和3.88(EC50单位:mol·L-1),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根据组分EC50、EC10和EC1设计3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混合物毒性实验,并对混合物剂量-效应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混合物DRC.结果表明,混合物DRC可用Box-Cox-Logit与Box-Cox-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3)根据单一化合物DRC模型,分别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DRC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无论考察混合浓度比例还是效应水平,剂量加和模型都能准确预测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而独立作用模型倾向于高估混合物毒性.  相似文献   
554.
SDS与取代芳烃多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测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3种取代芳烃苯酚、硝基苯、甲苯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浓度配比下SDS与3种取代芳烃二元、三元及四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并基于常见的4种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SDS与苯酚、甲苯和硝基苯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在以SDS为底物的混合体系中,除SDS与硝基苯联合毒性表现为弱拮抗作用外,其它的二元、三元及四元混合体系的毒性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且甲苯的协同程度最强.在选择的联合研究体系中,以毒性单位法获得参数的数值较大,判定灵敏度较高.根据发光菌发光原理、SDS的分子结构特征和芳烃类化合物取代基的不同,可对联合毒性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55.
使用比色法测定苯胺和硝基苯时,苯胺会严重影响硝基苯的测定。采用干扰曲线扣除法可以定量描述苯胺对硝基苯的影响,得到水样中硝基苯的真实含量。用这种方法测定苯胺,标准差为0.29μg,相对标准差为1.9%,回收率为97%;测定硝基苯,标准差为0.57μg,相对标准差为5.6%,回收率为95%。  相似文献   
556.
在采用盐酸羟胺 (HAH) 强化Fenton 体系(Fe2 +/ H2O2) 降解苯胺 (AN) 的过程中, 水中常见离子对降解效果存在重要影响。 针对该问题, 以AN 模拟废水为实验对象, 采用单变量法对HAH/ Fe2 +/ H2O2体系降解 AN 过程进行研究, 考察了水中常见阴离子 (Cl- 、NO3-、SO42 -、H2PO4-)、 阳离子 (K+ 、Na+ 、Mg2 + )、天然有机物富里酸 (FA)对 AN 降解的影响, 并通过叔丁醇 (TBA) 抑制实验验证体系中的活性自由基。 结果表明,Cl- 、H2PO4  相似文献   
557.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土壤中苯、苯胺和硝基苯,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在0 mg/L~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苯、苯胺、硝基苯的检出限分别为0.012 mg/kg、0.22 mg/kg、0.083 mg/kg,实际土样测定的RSD≤1.4%,加标回收率为94.0%~102%.  相似文献   
558.
标准分析方法测定苯胺类时,废水中某些物质在酸化条件下,要与过量的氨基磺酸铵和盐酸萘乙二胺进行显色反应,引起正干扰。正确的方法是分析水样的同时,分取与显色反应相同体积废水样,只进行加氨基磺酸铵和盐酸萘乙二胺的操作步骤,测定其吸光度。由水样的吸光度减去后者吸光度的差值来计算苯胺类浓度是科学、准确的。  相似文献   
559.
文章采用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与气相色谱仪连接,用铝箔气袋采集空气中的苯及烷基取代苯类,经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对样品进行浓缩处理,并在线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该低温微捕集浓缩系统可对样品进行100%测定,因此测定的灵敏度增加。该方法与溶剂解吸和热解吸前处理法相比,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和老化吸附管,进样量的增加,降低了检出限,可实现对低含量的苯及烷基取代苯类的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560.
在序批式气升环流反应器(SAR)中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泥龄(SRT)对硝基苯(NB)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COD、NB和苯胺(AN)浓度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AR可在同一个反应器内提供NB还原转化和AN降解的缺氧和好氧环境,提高缺氧段HRT和SRT有利于NB的还原转化过程。当缺氧段HRT和SRT分别为16~32 h和6.5~14 d,相应的污泥质量浓度为3.1~6.7 g/L时,SAR可以为NB还原降解提供良好的氧化还原条件,对COD和NB的总去除率分别在93.5%和99.2%以上。p H值和ORP与COD、NB和AN的浓度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可通过p H值和ORP的变化对处理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简化运行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