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8篇
  免费   904篇
  国内免费   3029篇
安全科学   378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561篇
综合类   6695篇
基础理论   2504篇
污染及防治   700篇
评价与监测   637篇
社会与环境   188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558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500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792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83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991.
为分析漓江中上游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选取相对独立的两个小流域,即漓江中游的会仙试区和漓江上游的金龟河试区,对比分析两个试区土壤和底泥的pH、有机质、总氮、总磷4个指标。结果表明:1)漓江中上游两个小流域土壤和底泥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2)会仙试区土壤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9,0.76 g/kg,金龟河试区土壤的氮、磷平均含量分别为2.54,0.52 g/kg,均处于较高水平,氮、磷易流失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92.
太浦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太浦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风险,采集太浦河流域土壤,对土壤中(Pb、Cd、Zn、Cr、As、Ni、Al、Sb)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研究了重金属风险。结果表明:该流域内存在严重的Sb、Cd污染,尤其以大型印染厂集中区为突出。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为Sb>Cd,其余6种(Pb、Zn、Cr、As、Ni、Al)并未产生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在流域内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Sb>Cd>Zn=Cr=Ni=Pb=As。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较于脲酶、蔗糖酶活性对Sb、Cd的反应更为敏感,低浓度受到抑制,高浓度受到促进作用。本研究为该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恶化,严重危害居民生活和作物、畜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治理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理化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经济、安全、环境扰动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介绍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简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并针对各种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适用情况和研究实例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可用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措施,指出了当前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修复周期及修复效果的局限性。最后,在现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今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现有研究表明:C3植物的δ13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95.
为探究肥料生产场地的NH3-N(氨氮)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以我国某肥料生产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场地调查基础上,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NH3-N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以人体健康和场地地下水为保护对象分别讨论了土壤NH3-N风险控制目标值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目标场地土壤中w(NH3-N)为0.03~15 000 mg/kg,水平方向上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核心生产区及原辅料堆场,垂向上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随深度增加呈先逐步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富集于人工填土与原状粉质黏土交界处,粉质黏土阻碍NH3-N向下迁移,并随地层结构变化其迁移深度不同.②场地上层滞水和潜水中ρ(NH3-N)分别为19.10~3 320和0.03~219 mg/L,超标率分别为100%和57.89%,并且地下水与土壤的NH3-N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特征.③因NH3-N主要通过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产生暴露,并且仅有经呼吸暴露的毒性参数,故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经呼吸暴露途径的非致癌效应风险控制值计算模型来计算土壤NH3-N的控制目标,通过代入场地实测土壤Kd(土-水分配系数),得到居住用地下的土壤NH3-N控制目标值为9 195 mg/kg;若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安全,据三相或两相平衡模型耦合NH3-N在包气带衰减和地下水稀释作用,当目标场地地表无积水的入渗条件下得到的控制目标值为6 203 mg/kg;当地层从上至下呈饱和含水条件时,土壤NH3-N控制目标为811 mg/kg.计算值可用作不同场地进行土壤NH3-N风险管控的参考目标,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不同地块环境条件、不同受体和保护目标,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值对场地进行风险管控.此外,土壤和地下水的NH3-N污染控制均可考虑采用工程措施和制度控制来进行.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维度解析长期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组成及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合CPMI(碳库管理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揭示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土壤中w(TOC)(TOC为总有机碳),并随施用时间的增加逐渐向深层土壤迁移,改善TOC分布状况.随着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时间的增加,0~20 cm土壤层中w(NOC)(NOC为非活性有机碳)和30~40 cm土壤层中w(AOC)(AOC为活性有机碳)呈增加趋势,AOC分配比例低于NOC分配比例.随着施用时间的增长,0~30 cm土壤层中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显著提高,最大值为42.94 mg/g,M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配比例与POC分配比例呈相反变化趋势,有利于提高土壤碳稳定性.各土壤层中CPMI均大于空白对照组,最大值为154.437,表明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w(POC)与pH呈负相关,与含水率、EC(电导率)、w(OM)(OM为有机质)呈正相关,其中与含水率相关性最高(R=0.91).可见,长期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提高果园土壤碳汇、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土壤碳汇的新型土壤调理剂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不同淋洗方式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LED3A(N-十二酰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采用室内土柱淋洗法研究了LED3A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对Pb、Zn单一污染砂土的淋洗效果,并通过优化的BCR法分析了淋洗前、后土柱中不同深度处Pb、Zn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LED3A对Pb、Zn单一污染砂土的淋洗规律基本类似,淋出液中ρ(Pb)、ρ(Zn)随淋洗液累积孔隙体积数目的增加呈现急剧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的趋势;Pb、Zn的淋洗曲线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且对称性较差;淋出液中ρ(Pb)、ρ(Zn)峰值和Pb、Zn最大累积去除率均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淋洗深度和流速的增加,各形态Pb、Zn的去除率均呈现减小的趋势,LED3A对酸可提取态Pb、Zn的去除效果最为显著,去除率均大于50%;对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Pb、Zn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与淋洗深度和流速有关;对比淋洗前、后土柱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可知,最易释放和被生物利用的酸可提取态的占比明显减少,不易或不能被生物利用的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占比明显增加.研究显示,LED3A低流速淋洗不仅能够去除一定量的土壤重金属,同时可有效降低残留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引黄灌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土壤资源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可以更好地掌握农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情况,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生产力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农田作物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作物产量的演变以及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明该地区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区的农田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空差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田生产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高产田分布在黄河下游北岸中部地区的齐河县和下游南岸三个县,范围是6084.0~6861.0 kg/hm2,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其中齐河县的产量最高,为7524.0 kg/hm2。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德州市分别为16.30 g/kg和202.40 mg/kg,全氮含量最高的淄博市为1.17 g/kg,有效磷含量最高的泰安市为34.56 mg/kg。研究表明,灌区的生产力水平一直不断在提升,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掌握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为今后该地区实现精准农业和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选择内蒙古河套灌区强度盐碱土壤S1[电导率(EC)2.60dS/m]和轻度盐碱土壤S2[电导率(EC) 0.74dS/m]为研究对象,2014~2016年,利用静态箱法3年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研究盐碱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2种不同盐碱程度土壤N2O排放每年均存在显著差异,轻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低;随EC升高,土壤盐碱程度加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升高.2014~2016年作物生长季(4~11月)轻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80.6,167.6,118.2mg/m2;强度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轻度盐碱土壤分别增加19%、26%和45%,修复盐碱土壤成为减缓盐碱土壤N2O累积排放的重要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PMF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源解析中变量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应用受体模型对土壤污染物进行源解析,输入变量对模型运行及其结果的影响,以乐安河中上游地区土壤重金属调查数据作为典型受体模型(PMF模型)的输入数据集,并在PMF模型基础方案运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敏感性分析法来探讨输入变量变化对模型诊断及源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6因子数情景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源解析PMF模型最佳运行结果;土壤中Cu、Mo、Na2O、As、Mn和Cd等参数属于敏感变量,这些变量均为每个因子中的主要载荷元素,即每个源的特征污染物;不同变量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Cu、Mo的总敏感性最大,分别为12.1,8.2,大于其他输入变量的敏感性.因此,在应用PMF模型进行源解析时,特征污染物是敏感性较强的变量,其数据质量的优劣是影响源解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