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1140篇
安全科学   169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2230篇
基础理论   480篇
污染及防治   518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了Delftia sp.T3-6菌株对2',6'-甲乙基-2-氯乙酰苯胺(CMEPA)的降解特性,以及该菌株胞内酶对CMEPA的酶促特性.结果表明,菌株T3-6对CMEPA有很好的降解性能.反应12 h内,随着CMEPA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当CMEPA浓度达到500 mg·L-1时,菌体的降解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菌体接种量为0.5%~5%的范围内,接种量越大,CMEPA的降解转化速率越快.菌株T3-6降解CMEPA的最适温度为30℃,且其在pH 7~10的范围内对500 mg·L-1CMEPA的降解率均可达50%以上.T3-6菌株对CMEPA降解起催化作用的活性酶为胞内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8.0;该酶的温度稳定性较差,需在20℃以下贮存;但其在4℃下,pH 6~9的缓冲液中均可保持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本试验平行运行了两套A/O生物强化除磷系统,通过观测温度诱发的污泥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了温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从20℃升至25℃能够有效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从20℃降至15℃可以使污泥沉降性急剧恶化.升温和降温均可导致EPS中蛋白质含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高温(25℃)能够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而低温(15℃)会刺激Thiothrix II型丝状菌大量增殖.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丝状菌的数量变化不大时,污泥含磷量和不可挥发性固体含量对沉降性影响显著,EPS的增加不利于污泥沉降,污泥密度与污泥沉降性无相关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会导致不同优势菌的生长.受高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受低温影响较大的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相似文献   
993.
将超声法预处理剩余污泥得到的提取液用于培养高效生物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以探索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使用超声能量(ES)为443~56647kJ/kg TS的超声条件处理剩余污泥,获得的污泥提取液中氨氮、有机氮、总磷的浓度最高分别为171.94,142.20,76.29mg/L,提取液中包含K、Ca、Mg、Fe等破乳菌生长必须的金属元素.将污泥提取液(ES为885~56647kJ/kg TS)作为培养基用于合成高效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产量较MMSM培养基可提高0.3%~68.3%,其中ES为56647kJ/kg TS时破乳菌产量最高,为2.03g/L.污泥提取液中的pH缓冲能力对菌体产量有重要影响,提取液的有机氮浓度可能是破乳菌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污泥提取液培养的破乳菌破乳性能稳定保持在80.0%左右,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与菌体C/N较MMSM培养基培养菌体无明显差异.说明以剩余污泥超声提取液作为培养基可以培养稳定高效的破乳菌Alcaligenes sp.S-XJ-1.  相似文献   
994.
以城市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筛选优势菌种,缩短堆肥周期。试验中,分别从升温、高温和降温3个阶段进行菌种筛选,通过基因测序鉴定,得到2种优势菌分别为甲基营养芽孢杆菌、巴伐利亚鸟氨酸菌。将2种细菌按1∶1、1∶2、2∶1、1∶3、3∶1的接种配比,以1.5%的接种量投加到堆体中,并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进行堆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1的混合比例对厨余垃圾堆肥处理效果最佳,堆肥C/N和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89%、95.9%,堆肥周期由25 d缩减至22 d。其中含水率、有机质和TN分别比空白试验降低了1.90%、4.27%、11.96%,pH值和氨氮均达到堆肥产品稳定化、无害化程度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95.
以废弃电脑电路板中的塑料为原料,采用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经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炭化温度、浸渍比、活化时间以及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得率和碘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为500℃、浸渍比为3:1、活化时间为90 min、活化温度为700℃时制备的活性炭最佳。并通过热解、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FTIR)等对活性炭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96.
Immigrant bacteria located on leaf surfaces are important to the health of plants as well as to people who consume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Howev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se immigrant bacteria on leaf surface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se strains, two bacterial strains on tobacco leaves: (1) an indigenous strain, Pseudomonas stutzeri Nov. Y2011 label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d (2) an immigrant strain Pantoea agglomerans labeled with cyan fluorescent protein isolated from pear, were studied. Under moist conditions, P. agglomerans cells quickly disappeared from direct observation by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lthough elu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rge amounts of live cells were still present on the leaves. Following exposure to desiccation stress, particles of cyan fluorescent protein-labeled P. agglomerans were visible within cracked aggregates of P. stutzeri Nov. Y2011.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sectioned aggregates showed that colonies of immigrant P. agglomerans were embedded within aggregates of P. stutzeri Nov. Y2011. Furthermore, carbon-resource partitioning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se two species could coexist without significant nutritional competition. This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an immigrant bacterium embedding within aggregates of indigenous bacteria on leaves to evade harsh conditions in the phyllosphere.  相似文献   
997.
司友斌  孙林  王卉 《环境科学》2015,36(6):2252-2258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铁还原菌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针铁矿的异化还原及其对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能溶解针铁矿,并能将溶解出的Fe3+还原成Fe2+;S.oneidensis MR-1也是一种汞甲基化细菌,能够将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铁的溶解还原作用随着初始针铁矿剂量的大幅增加而减弱,针铁矿的异化还原在一定程度内促进汞的生物甲基化.弱酸性条件比中碱性和强酸条件有利于汞的甲基化;腐殖酸在低浓度促进汞甲基化,浓度过高则会抑制汞的甲基化.  相似文献   
998.
李红岩  张昱  高峰  余韬  杨敏 《环境科学》2006,27(9):1862-1865
利用微生物呼吸醌指纹谱图结合传统分析方法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从30 h逐步缩短至5 h)对活性污泥硝化性能及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NH4+-N浓度为500 mg·L-1的废水,在HRT≥20 h时,氨氮去除率可达98%以上.若继续缩短HRT,污泥流失严重,尽管进水NH4+-N浓度降低,出水NH4+-N和NO2  相似文献   
999.
接种白腐菌堆肥修复五氯酚污染的土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晓云  曾光明  黄丹莲  陈洋  陈鑫  黄国和 《环境科学》2006,27(12):2553-2557
采用4组堆肥装置A、B、C、D,分别往五氯酚污染土壤中不加外来菌、加入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加入游离黄孢原毛平革菌及暴露在空气中不做任何处理.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利用堆肥的方法对五氯酚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说明,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堆肥修复其效果要好于不加菌的效果,经过60d的堆肥,PCP基本得到降解,降解率都达到了94%以上,其中固定化菌又优于游离菌,固定化菌在第9d对PCP的降解率就达到了50%.此外,通过分析种子发芽率,有机质,微生物量碳等多项指标可以看出各组堆肥的腐熟情况都比较理想,为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五氯酚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壤修复与堆肥能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加少量海藻酸钠及SiO2、CaCO3的方法固定高效菌处理PTA污水.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分别为PVA 10%、海藻酸钠0.3%、特种菌种10%、SiO2 3%、CaCO30.3%,用饱和硼酸溶液(pH为4.0)作为交联剂,制得的颗粒处理PTA废水时,废水COD负荷为2.91kg/m3·d时,CODcr、TOC、TA去除率均为85%以上;废水COD负荷为12.2kg/m3j·时,CODcr去除率仍为50%以上、TOC去除率为60%以上,当pTA废水pH从55降至35时,CODcr、TOC、TA去除率仍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