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67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杨娅男  李彦澄  李江  吴攀  杨钊  向福亮 《环境科学》2020,41(4):1787-1793
好氧甲烷耦合反硝化(AME-D)在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采用改良型反硝化生物滤池,利用低浓度甲烷构建出AME-D极限脱氮系统.研究发现该系统在间歇式运行方式下,出水中总氮和氨氮的平均浓度能达到1.05 mg·L-1和0.54 mg·L-1,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77%和93.30%.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由NO3-对称伸缩引起的峰明显消失,由醇COH面外弯曲或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引起峰明显增强,甲烷被氧化形成的中间产物可能主要为醇类物质.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系统中的甲烷氧化菌主要为Methylocystis(0.27%)、Methylosarcina(0.10%)和Methyloparacoccus(0.12%),反硝化菌主要为Pseudomonas(56.92%)、Paenibacillus(3.52%)和Lysinibacillus(3.00%),硝化菌主要为Nitrospira(0.1%),说明AME-D极限脱氮系统的脱氮功能是由好氧甲烷氧化菌、反硝化菌和硝化菌协同实现.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污水厂尾水水质,本研究采用新型缓释碳源复配海绵铁、活性炭作为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复合填料,分别以模拟二级处理出水和实际污水厂尾水为进水,考察了复合缓释碳源填料反硝化生物滤池-臭氧-活性炭(DNBF-O_3-GAC)组合工艺同步脱氮除磷及去除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性能,并借助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反硝化生物滤池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取得了较好的脱氮除磷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效果:模拟配水阶段和实际尾水阶段NO_3~--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87%、79.99%;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67%、65.51%;UV254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5.51%、49.23%.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具有不同的功能:NO_3~--N、TN、TP、TFe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中;UV254、三维荧光强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臭氧-活性炭反应器中.微生物在属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硝化脱氮系统存在硫自养反硝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当实际尾水阶段碳源相对不足时,硫自养反硝化作用有了显著加强,Thiobacillus(硫杆菌属)的占比由7.44%上升至29.62%,硫自养反硝化与异养反硝化形成的这种互补作用延长了新型缓释碳源的使用周期.  相似文献   
73.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总体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受到了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的抑制.我国现在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的水改项目,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将成为我国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节约用水,增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按照建设相关标准的规定和环保法规,从农村的实际排放规律研究了村镇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4.
(上接05期)3.1.2根据户规模进行必要的户型设计有些农民忽视住宅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是根据户规模,即家庭人员的实际需要确定住宅面积,而是一味追求盖大房.如天津某四口之家,住善180平方米的二层楼,楼下住不满,楼上全空着,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困难,而且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一般户型设计要考虑以下内容:户规模:是指每户人口的多少;户类别:是每户代际数的划分,即几辈入;户结构:我国家庭结构的分类.[8]对天津周边农村调研发现,农村中3-5口人的家庭占85%,但是程递减趋势;2000年后的农村住宅,以夫妻为基础的小家庭日益增多.所以根据这种现状,可逐渐减少不必要的卧室数量,设计时卧室间数可为家庭人口数减1.  相似文献   
75.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已超过一亿吨,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使得生活垃圾的产量以很高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得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堆积不但会占据农业用地,垃圾腐蚀还会影响作物生长,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受到地区不同气候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个农村生活垃圾的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本文对村镇生活垃圾的产量和各地村镇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处理现状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为保证村镇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6.
村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具有量小、分散、污染性强等特点.为控制其有机污染,本研究采用操作灵活、高效的臭氧法处理该渗滤液,考察了反应时间、臭氧投量、初始pH值、反应温度、双氧水投量对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0 min、臭氧投量为1.24g·h-1、初始pH值为7.00、反应温度为25℃时,渗滤液色度(CN)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83.57%、61.53%;在上述条件下,额外向反应体系中投入1 m L·L-1双氧水后,其色度、CODCr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88%、14.23%.由于村镇渗滤液中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反应60 min后BOD5/CODCr值从0.24提高到0.56,且由于矿化作用,HCO-3浓度增加了1297.89 mg·L-1.此外,紫外-可见光谱显示,臭氧能明显降低渗滤液的芳香性程度和腐殖化程度;三维荧光光谱表明,臭氧能快速氧化渗滤液中结构较为稳定的类富里酸,极大程度地降低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缩合度和分子量.经估算,反应过程中药剂成本约7.37元·m~(-3).  相似文献   
77.
在人工土壤条件下,通过添加5%、10%、15%、20%、25%、35%、50%(质量分数,以干重计)的市政污水厂脱水污泥(以下简称"污泥"),研究了添加污泥后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旨在为污泥农用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提供基础的参考数据.结果表明,随污泥掺入量增大,蚯蚓的死亡率先减小后增大,繁殖率逐渐减小;添加适量的污泥有利于蚯蚓生长,但没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的死亡和生长主要受重金属(尤其是Cu)的影响,繁殖能力受重金属和聚丙烯酰胺(PAM)共同影响.PAM的降解与蚯蚓的生存情况紧密相关.最终确定污泥的掺入量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中国集中式污水厂污水处理现状,主要包括污水厂进出水监测指标和进出水水质指标设计不足,重金属处理效果不明显;同时对国外污水处理现状以及重金属排放限值进行比较,探讨了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水中重金属排放限值及控制的问题,污水中重金属处理工艺未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未将重金属指标纳入设计中,重金属排放限值远高于发达国家限值.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加强污水处理厂重金属源头控制与排放限值监管的相关建议,以确保排放水体的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与玉米秸秆焚烧处置过程烟气中多环芳烃(PAHs)释放特征,对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可燃组分以及生活垃圾与玉米秸秆混合焚烧组分在焚烧过程烟气中PAHs化合物释放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样品中的16种PAHs进行分析,研究气态以及颗粒态PAHs的释放因子、环数比例、气固态分配以及排放特征值.结果表明气态PAHs排放因子为当垃圾与秸秆混合比例为1∶2时PAHs的总量最多,而颗粒态为当垃圾与秸秆混合比例为1∶3时PAHs的总量最多;气态PAHs主要集中于2~3环低环数化合物,颗粒态PAHs则主要以中低环数(3~4环)化合物为主,本研究为促进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火灾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地区建筑面临比城市地区要高的火灾风险。为了掌握北京周边农村地区村镇建筑防火情况,保护农村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预防村镇建筑火灾,从村镇规划及布局、消防安全现状、户舍基本情况以及户舍内外的火灾载荷调查入手,对北京周边区县村镇建筑防火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村镇建筑防火条件薄弱,与相关规范差距很大,人员消防意识淡薄,火灾隐患大。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有效的防火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