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秋色叶树种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色叶树种是园林造景中重要的观赏树种之一,我国秋色叶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秋色叶树木资源对我国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秋色叶树种内涵,主要树种的性状、特征、观赏价值及在我国自然秋色景观中的应用等,初步探讨了它们在城市园林造景中应用方式、应用前景,提出了秋色叶树种选择应用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基于树种蓄积量的中国森林VOC排放估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张钢锋  谢绍东 《环境科学》2009,30(10):2816-2822
以中国森林优势树种为对象,应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提供的林分优势树种蓄积量资料和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各优势树种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森林源VOC在不同时空和不同龄级林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VOC总排放量为8 565.76 Gg,其中异戊二烯5 689.38 Gg(66.42%),单萜烯1 343.95 Gg(15.69%),其他VOC 1 532.43 Gg(17.89%);不同树种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栎类、云杉、马尾松等为主要贡献树种,贡献率分别为45.22%、6.34%和5.22%;西南和东北地区为中国森林VOC主要排放区域,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陕西5省排放最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09%、12.58%、10.35%、7.49%和7.37%;森林VOC排放存在非常强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占全年的56.66%;不同龄级林分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占森林排放总量的38.84%.  相似文献   
23.
南昌典型园林树种燃烧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金香  赵平  叶清  袁波  邹璐 《火灾科学》2011,20(1):48-55
选择南昌西郊和北郊12个园林树种不同器官理化性状测定分析和燃烧试验,根据各树种的含水率、燃点、热值、粗灰分、粗脂肪、木质素、粗纤维、燃烧时间、火烧强度和生物生态学特性等10个因子,应用DPS聚类分析法,对12个园林树种的燃烧性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难燃树种有5个,依次是:乐昌含笑、珊瑚树、大叶黄杨、白玉兰和海桐;较难燃树种有4个,依次是:女贞、山茶、夹竹桃和含笑;易燃树种有3个,依次是:桂花、巴东木连和红花檵木。为南方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了目前公认以外的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24.
中国亚热带重要树种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测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6  
研究选取中国亚热带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3 种森林类型中常见的7 个树种,通过微波消解法提取其植硅体,并对其植硅体中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植硅体产量并估测碳封存量,结果表明:① 7个树种叶子植硅体碳占干物质含量分别为毛竹3.31±0.53 g·kg-1、杉木0.30±0.06 g·kg-1、马尾松0.40±0.11 g·kg-1、苦槠0.19±0.04 g·kg-1、青冈0.88±0.09 g·kg-1、木荷0.49±0.18 g·kg-1、枫香1.12±0.33 g·kg-1;② 相关分析表明,硅与植硅体含量(P<0.05,R2=0.989 7)、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占物质含量(P<0.05,R2=0.881 6)、植硅体碳与植硅体碳占干物质含量(P<0.05,R2=0.354 4)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③ 毛竹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最高,若以最高植硅体碳封存速率0.050 6t- e-CO2·hm-2·a-1计算,面积为3.87×106 hm2的毛竹林每年可封存约1.96×105 t CO2;④ 杉木、马尾松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分别为0.005 6 和0.010 8 t-e-CO2 ·hm-2 ·a-1,面积分别为1.13×107、1.20×107 hm2的杉木林、马尾松林每年可封存约6.33×104、1.30×105 t CO2;⑤ 阔叶林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介于0.000 5~0.019 3 t-e-CO2·hm-2·a-1之间,面积为2.49×107 hm2的阔叶林每年可封存1.25×104~48.15×104 t CO2.  相似文献   
25.
天津市东疆港区绿化树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适生树种是盐碱地绿化工作的技术关键。天津市东疆港区的土壤是淤泥质盐渍土,在该区域绿化树种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树种的适生能力、生态效益和实际生长效果建立了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通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和评判标准,计算出各树种的综合指数,并依次划分为骨干树种、重要树种、辅助和补充树种以及不适宜树种4个级别,该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为类似盐碱地绿化建设工程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提高碳汇潜力:量化树种和造林模式对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梅  王汝南  蔺照兰 《生态环境》2010,19(10):2501-2505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造林再造林固定的碳可以抵消温室气体减限排量。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林业碳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造林质量——在有限的造林面积上固定更多的碳是十分必要的。树种和造林模式的选择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管理决策。文章综述了树种和造林模式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影响。树种从生物量的积累,凋落物和土壤碳储存,以及木材密度、碳贮存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混交林能充分利用立地条件、改善树木营养状况,并且可以减少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同时分析了我国在森林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本文探讨了黑龙江省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并对主要的绿化树种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8.
温带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和倒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献宝  张颖清  徐浩  郑俊强 《生态环境》2011,20(12):1841-1845
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综合研究老龄树及倒木对周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地条件下,不同树种周边的表层土壤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红松(Pinus koraiensis)周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质量分数和特征吸光系数SUVA254值都高于紫椴(乃砌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但是土壤水溶性总氮WSTN和交换性无机氮的质量分数却是红松低于紫椴和水曲柳。对倒木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倒木下方森林表层土壤中WSOC、WSTN以及交换性矿质氮的质量分数都明显地高于林间土壤,说明在小尺度空间区域内,倒木可能是森林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输入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受树种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不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树种和倒木影响周边土壤性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森林5种建群树种UV-B辐射诱导的UV-B吸收物质(在280~320 nm波长下测定)的积累及抗UV-B辐射的可能性保护机制.增补UV-B辐射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的甲醇可溶性提取物和细胞壁的碱提取酚类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光辐射下.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叶片的这些化学物质也升高,意味着增补UV-B辐射刺激UV-B辐射吸收物质的生成,形成抗UV-B辐射的功能性保护结构.然而,自然光下已含有大量细胞壁碱提取酚类的荷木(Schima superba)和藜蒴(Castanopsis fissa),这些化合物在增补UV-B辐射下则见下降,很有可能表皮层细胞壁碱提取酚类被转移到含有较低甲醇可溶性色素的液胞可溶性化合物里,这一现象意示着可能涉及叶肉组织光合机构的保护策略.增补UV-B下,马尾松针叶的叶绿素a和b含量不受影响,而其他4种阔叶树叶片则下降10.7% 到16.8%不等.胡萝卜素对增补UV-B辐射的响应变化不一,红椎和荷木的胡萝卜素水平下降,而马尾松、厚壳桂和藜蒴的胡萝卜素则上升,后者也许与功能性增加激发能耗散有关.结果显示,自然条件下不同树种展示出不同的驯化策略以形成抗UV-B辐射增加的防护机制.表4参29  相似文献   
30.
以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公园26种常见树种配置为研究对象,应用Dustmate手持PM_(2.5)监测仪监测各配置PM_(2.5),结合气溶胶再发生器和叶面积扫描仪,分析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以综合探讨不同树种配置PM_(2.5)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各树种配置中PM_(2.5)浓度呈现上午高、下午低的趋势,14:00最低。各树种配置中PM_(2.5)平均值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阔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且6月9月7月10月5月8月。不同树种配置对PM_(2.5)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表现为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阔阔混交林。因植物吸附PM_(2.5)能力取决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及其叶面积指数,进行树种配置时需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将不同生活型和具不同叶习性的植物合理混交配置,从而提高植被吸附和调控PM_(2.5)的能力,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_(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