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8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43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478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313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烟尘测试中选择采样断面及确定测点数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毓丹  姚俊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47-148
在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时,采样断面的选择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测定烟气流量和采取尘粒样品时,应尽可能将采样位置放在烟囱或管道气流平稳的管段中.这是选择采样断面的基本原则。关于测点数的确定,目前的国家标准方法C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和GB168—9l锅炉烟尘测试方法都有规定,但二者并不相同,目前对测点数难于作出严格统一的规定。本文结合实际监测工作,对采样断面和测点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2.
通过2000~2004五年全省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结果的评价,对全省近五年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3.
有机气溶胶的来源与形成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谢绍东  于淼  姜明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2):1933-1939
介绍了有机气溶胶来源与形成的研究现状,从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特征、一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论述其研究进展.一次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烹调油烟、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工业或民用燃油锅炉释放出的有机物,还有道路扬尘、沥青、刹车尘、轮胎屑、室外香烟烟雾、以及高等植物蜡、细菌活动和草本植物等.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可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转化为低挥发性的物质并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其主要前体物是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以及烯烃、烷烃、环烷烃、萜烯和生物排放的非饱和氧化物.  相似文献   
44.
模拟实验研究了苯并(a)芘在黄河水体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重点探讨了颗粒物粒径对苯并(a)芘的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苯并(a)芘在黄河水体颗粒物上的吸附符合表面吸附-分配作用复合模式(2)苯并(a)芘在粒径d≥0.025 mm颗粒物上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表面吸附对吸附的贡献在68.7%至82.4%之间;当苯并(a)芘液相平衡浓度为0~8.87μg·L-1时,其在粒径0 007 mm≤d<0.025 mm颗粒物上的吸附以表吸附作用为主,当液相平衡浓度大于8.87μg·L-1时,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苯并(a)芘在粒径d<0.007 mm颗粒物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3)苯并(a)芘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表面吸附对总吸附的贡献大小顺序为:(d≥0.025 mm)>(0.007 mm≤d<0 025 mm)>(d<0.007 mm);(4)苯并(a)芘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配系数与有机质含量呈线性相关,其标化分配系数Koc约为1.26×105L·kg-1.  相似文献   
45.
张路 《环境保护》1996,(3):27-29
新法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中国荒沙治理促进会张路一、环境生态问题姜春云副总理在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于旱大会上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使命。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权威人士有如下评...  相似文献   
46.
空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粒径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系统分析了1000多个不同粒径颗粒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集中分布于细颗粒物上,几乎所有的多环芳烃(PAH)和一半以上的苯并[a]芘[B(a)p]吸附在粒径小于0.38μm的极细尘中。  相似文献   
47.
种植克沙菊芋治理沙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芋的生物特性和治理沙漠的应用前景,利用克沙菊芋治理沙漠方法和技术,实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技术上具有简便易学操作简单,回报率高等特点。为治理沙漠提供可行的经济生物模式。  相似文献   
48.
介绍了美军三大自然环境试验中心——沙漠环境试验中心、寒冷地区试验中心及热带地区试验中心的职能,并叙述了3个试验中心所能进行的有关测试项目。  相似文献   
49.
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50.
仅以IPF 颗粒物 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为例 ,对混凝研究中二界面过程化学领域的进展加以介绍 .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预制的聚合铝在混凝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形态稳定性 ,而传统混凝剂则强烈地受溶液化学过程 ,尤其是溶液pH值的影响 .混凝剂水解聚合形态倾向于在颗粒物表面吸附沉积 ,而直接引发混凝作用 .单体形态则通过转化为聚合、沉淀形态起混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