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250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体重金属的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2000年11月福建中、东部沿海养殖贝类体重金属的检测资料,分析了牡蛎、菲律宾蛤仔、缢蛏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闽江口附近海域和兴化湾湾顶北部海域养殖的褶牡蛎,体内Zn和Cd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区。文中对3种养殖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闽中、东沿海的养殖贝类基本未受重金属污染或属微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12.
在海洋强国的战略下,由于海岛特殊的自然条件制约其发展,对比与其临近的陆域来说较为落后。我国海岛大多数成群地散布在各个海区,并在人类向海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因此海岛的发展问题得到了我国各个沿海省市广泛关注。由海岛群资源供给能力、海岛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群经济发展能力和海岛群社会支持能力四个层面上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根据海岛群所处海区、与大陆联通程度、海岛气候类型及数据可获取性等方面考虑选取长岛岛群、南澳岛岛群及涠洲岛岛群进行海岛群发展水平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评价结果长岛岛群发展水平优于南澳岛岛群和涠洲岛岛群,分析可得海岛群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程度、海岛旅游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的力度大小和当地政府对海岛的重视程度是促进海岛地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3.
沿海潮间带湿地是生态敏感区,依靠沿岸不同形态的景观地貌与潮汐水动力作用,维系着近海水域的自然过程与生态平衡。通过调查、收集国内典型海湾的水体生态环境状况资料,运用分形几何学的分维模型和形状指数等景观特征量化方法,结合最小二乘法原理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海湾近海水域的景观结构与水体生态环境(如赤潮、底栖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底栖生物多样性与沿海地貌复杂度指标间的综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岸线的曲折度及空间格局的复杂度对近海水域生物多样性及水体净化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岸线分维数是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今后量化调控与管理沿海围垦开发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4.
通过遥感(RS)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解译舟山石化基地工程所在区域7个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收集相关资料和登岛实地调查,提取并分析了舟山石化基地建设不同时期岸线变迁和植被分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3 a内,舟山石化基地工程所涉及岛群自然岸线减少21.335 km,占原自然岸线的75.4%;岛群植被减少3.537 km2,占原岛群植被面积的74.0%。岛群变化大体划分为大鱼山主岛开发、大小鱼山连岛过程、岛群整体围填和岛群向东扩张围填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岛群自然岸线快速减少,人工岸线快速增加,第四阶段自然岸线缓慢减少,人工岸线长度冲高回落;岛群植被在前两阶段快速减少,后两阶段减少较慢;上述特征主要与工程施工过程有关。由于工程开发严重影响了岛群原有生态环境,建议海岛管理部门在岛群开发中应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15.
向芸芸  陈培雄  杨辉  张鹤  陈全震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4):552-560, 578
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能够识别生态系统的胁迫因子,明确海岛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阈值界限,对于管控海岛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用海矛盾日益突出的海岛县洞头作为研究区,基于承载力的PSR概念模型,运用GIS空间分析、多指标评价等技术方法,从人-海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区域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资源环境容纳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了量化,获得了洞头区压力、承压和响应调节系统的空间分异格局,据此探讨了洞头区在海陆边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出了海岛生态适应性管理的策略和措施。结果表明,洞头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介于0.5~1.7之间,总体承载状况较好,现阶段仅有12%的海域处于超载状态,未来需从缓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压力、保持资源环境承压能力和提高系统反馈调节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开展适应性管控。  相似文献   
116.
林中立  徐涵秋  陈弘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695-17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空间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揭示我国东部沿海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2001-2013年这3个城市群的热岛效应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3个城市群的热岛斑块面积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空间上逐渐相连接,形成热岛城市带;RHⅡ(区域热岛指数)不断升高,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升高0.051、0.070、0.101,其热岛状况不断加剧.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建成区边缘的城郊过渡带是地表温度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总体而言,城市群的扩展是其区域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表征城市扩展变化的夜间灯光亮度平均值差值与表征热岛变化的地表温度平均值差值之间存在对数关系,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7.
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定量研究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满足开发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构建了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承灾能力作为基础指标,对海岛近岸海域进行全面评价,依据其生态系统特征与人类活动特征,分别选择人工岸线开发类型、海域使用类型、水质状况、生物群落健康状况、灾害风险状况等指标开展分类评价,最后利用“短板效应”方法进行复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可载、超载与临界超载3个级别,并以辽宁长兴岛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兴岛近岸海域 岸线开发强度为0.87,海域水质达标面积比率为0.75,鱼卵仔鱼平均密度为4.45 ind/m3,这3个单项指标的计算结果 均超过相应超载分级标准,受空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短板要素的影响,该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为“超载”.表明以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客观全面地评价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能够科学地遴选出主导其承载力强弱的短板要素.长兴岛近岸海域可通过填海施工中预留过水通道、人工放流增补渔业资源、调整陆源排污口位置、实行岸段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开发利用方式,提升空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步减弱短板效应.长兴岛近岸海域承灾能力属“可载”级别,为满足该区域未来发展过程中防灾减灾的需要,仍需通过编制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措施来应对突发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18.
《环境》2009,(6):49-49
据《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报道,一位几十年来一直研究蝉的昆虫学家表示,这种聒噪昆虫的机体节律似乎开始变得反常,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在美国东部沿海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区,蝉出现在地面的时间比过去提前了四年,而这些种属II型的昆虫本不该在2013年之前出现。克里斯基表示:“这肯定是因为温度上升。不仅对地下的蝉来说变得更温暖,对于树木来说温度也更高了。蝉幼虫通过树木根部汁液流动的方式校时。如果在第一个四年里计时变得混乱的话,蝉出现在地面的时间将提早四年。”  相似文献   
119.
The accelerated 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ome coastal waters is primarily driven by phosphorus (P) inputs. While efforts to identify and limit point source inputs of P to surface waters have seen some success, nonpoint sources remain difficult to identify, target, and remediate. As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becomes increasingly costly, attention has focused more on nonpoint source reduction,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This attention was heightened over the last 10 to 20 years by a number of highly visible cases of nutrient-related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including the Lake Taihu, Baltic Sea, Chesapeake Bay, and Gulf of Mexico. Thus, there has been a shift to targete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sources of P loss. In both the U.S. and China, there has been an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in certain areas concentrate large amounts of nutrients in excess of local crop and forage needs, which has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for P loss from these areas. To address thi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that recycle water P back to land as fertilizer. For example, in the watershed of Lake Taihu, China one of the largest surface fresh waters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in China, local governments have encouraged innovation and various technical trials to harvest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use them for bio-gas,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and biofuel production. In any country, however, the economics of remediation will remain a key limitation to substantial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利用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的海岛数据,以海岛海岸线向外延伸2海里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此区域内的渔业用海现状权属数据的分析,阐述了我国海岛海域使用渔业用海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东海海岛海域的渔业用海确权面积最大,其中福建省海岛海域确权渔业用海面积占海岛海域使用面积的比率最高;(2)我国海岛海域使用渔业用海利用结构中,开放式养殖确权面积最多,占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的75.82%;(3)我国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处于增长趋势,而增长速度逐年减缓,预测到2015年海岛海域渔业用海面积可达10.2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