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73篇
安全科学   156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630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133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针对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污水污染特点,以株洲攸县某人工湿地为例,采用"表流-潜流"串联组合人工湿地模式对混合污水进行处理,并对该系统的水质及植物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出水中COD、TN、TP、氨氮分别为39.10、1.52、0.25、0.61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表流单元的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生物量远高于潜流单元的挺水植物,但其最大根长却远小于潜流单元的植物,挺水植物再力花株高明显高于其他植物。  相似文献   
993.
消化污泥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城市污染,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的目标,有必要寻求更多技术上可行、低成本的污泥综合利用新技术.测定了消化污泥本底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以及经过预处理后不同含水率的消化污泥模拟降雨实验的渗透系数,浸出液的COD、氨氮、pH等.选择渗透系数低、污染负荷小的含水率为50%和60%的消化污泥,分别与石灰、炉渣以不同比例混合改性后,再测定模拟降雨实验浸出液的各个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为60%的消化污泥与炉渣以2∶1(质量比)混合时,渗透系数达到10-6数量级,已接近垃圾填埋场对防渗层的要求.因此,消化污泥改性后可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994.
机油高效降解菌群筛选及降解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经过初步筛选、混合驯化得到以机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的混合菌群.利用此混合菌群进行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群对高浓度机油废水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初始含机油约2.0 g/L的人工废水.接种量为0.1%(菌体湿重/培养液体积),经过7 d的降解,机油可降至403 mg/L,降解率达81.4%;对不同浓度机油废水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条件下,机油质量浓度在不高于1 000 mg/L(含1 075 mg/L),混合菌群在降解过程中能自行从降解产酸的不良环境中恢复,机油质量浓度在2 000 mg/L以上,初期产酸较多,pH下降幅度较大,在7 d的周期内,废水pH无法恢复,说明在降解后期仍有大量有机酸积累而未被彻底降解;与葡萄糖共基质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经过7 d的降解.不超过150 mg/L,的葡萄糖与1 000 mg/L机油组成的共基质体系中,机油降解基本不受葡萄糖加入的影响,但可加强早期的降解速率.而葡萄糖高于150 mg/L时,则会对混合菌群的除油率产生抑制,抑制程度随着葡萄糖浓度的提高而加大.  相似文献   
995.
探讨了Fenton试剂石灰法处理苎麻脱胶前段混合废水工艺。试验表明,当FeSO42O、H2O2(30%)、饱和石灰乳的投加量分别为3 g/L、2 mL/L和3 mL/L时,COD的去除率5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更重要的是,处理后出水可部分回用于煮炼生产,从而节约生产用碱量,减少废水排放量, 还可提高废水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96.
飞灰及其混合脱硫剂浆液脱硫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碱性物溶出率和脱硫容量两个方面,对杭州地区3种电厂飞灰和飞灰-大理石混合脱硫剂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低pH值有利于飞灰中碱性物的溶出,pH为5-8时,飞灰中碱性物溶出率约为30%。不同电厂飞灰的脱硫容量差异较大,为0.12-0.25gSO2/g飞灰,相当于石灰石脱硫容量的23%-48%。飞灰-大理石混合脱硫剂中飞灰与大理石之间具有相互协同促进作用,对飞灰:大理石为1:1的混合脱硫剂,其脱硫容量Ws60比大理石提高了30%。当脱硫率要求不太高时,可考虑使用飞灰-大理石混合脱硫剂,以部分或全部取代石灰石脱硫剂,从而大大降低脱硫剂成本。  相似文献   
997.
为判断混合菌种的生物沥浸机制,采用添加沥浸混合菌种+作用底物(硫酸亚铁铵、硫粉)、只添加作用底物和仅加硫酸3组实验,估算直接氧化作用(F11),化学氧化作用(F12)和酸性浸出作用(F13)的贡献率,从而获得混合菌种的重金属浸出机制.针对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生物沥滤实验结果表明,Cu的浸出过程中F11、F12、F13贡献率分别为92.55%、7.45%、0%,说明混合菌种作用下Cu的浸出机制主要为直接机制;Zn的沥浸作用中F11、F12、F13贡献率分别为18.86%、44.35%、36.79%,判定Zn在混合菌种的作用下为间接机制.该法可在实际环境条件下判定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机制,对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Cr(Ⅵ)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Cr(Ⅵ)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广泛重视。选取低风险地块土壤为实验材料,以土柱淋滤实验为基础,探究在混合芽孢杆菌的作用下,土壤中水溶态Cr(Ⅵ)的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水溶态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动力来源于土壤中水分的迁移。在对照组中,土壤中水溶态Cr(Ⅵ)的迁移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浓度下降的趋势;在混合芽孢杆菌处理组中,芽孢杆菌在前期(0~10 d)会阻碍Cr(Ⅵ)的迁移,在中后期(10~30 d)阻碍作用减弱。在迁移的过程中,混合芽孢杆菌的作用使土壤中水溶态Cr(Ⅵ)的浓度降低,例如土柱淋滤30 d后,175-H土柱相比于175-D土柱在5,10,15,20 cm深度处土壤的水溶态Cr(Ⅵ)浓度分别降低了3.55,2.03,1.87,1.31 mg/kg。同时,淋滤含Cr(Ⅵ)溶液使土壤中铬耐性菌的相对丰度有所增加,例如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99.
木沥河流域氮素污染及其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齐冉  徐菲菲  杨帆  颜昌宙 《环境科学》2020,41(7):3165-3174
为甄别粤港澳大湾区木沥河流域氮污染物来源,本研究应用铵盐同位素示踪技术、硝酸盐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有效识别了该流域氮素来源的变化.结果表明,木沥河流域氮素污染严重,木沥河水体NH~+_4-N和NO~-_3-N浓度显著高于上游两条支流;除此之外,大坑山支流断面和木沥河下游养殖区断面虽无明显人口居住,仍然面临较高的氮素污染风险.铵盐同位素和硝酸盐同位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木沥河流域氮素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肥料、大气颗粒物和动物及人排泄物;多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大坑山支流上流处氮素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其贡献率在80%左右;鸡笼坑支流上游土壤有机氮平均贡献率可达33%,大于大坑山支流(9%)和木沥河(24%);大坑山支流下游、鸡笼坑支流下游和木沥河中上游污水及粪肥对氮素污染贡献率最高可达70%;值得注意的是,养殖区断面远离人口聚集地,各种养殖已被清理,但污水及粪肥的贡献率仍高达56%,远高于木沥河下游的淡水河水闸断面(3%),这可能要归咎于沉积物中残留的禽畜排泄物.本研究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木沥河流域氮素来源,为大湾区的水质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提高含油污泥的生物降解效率,通过混合菌剂强化堆肥法处理含油污泥的小试试验,采用GC-MS图谱分析技术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的油泥经微生物强化堆肥处理49 d后降解率在85%以上.石油烃中3种系列的降解难易顺序为正构烷烃>藿烷>甾烷,从降解规律来看,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高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75.55%)大于对低碳数正构烷烃的平均降解率(62.98%),说明总石油烃中降解率最大的是正构烷烃.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藿烷的降解率在90%以上,其对22S-31,32,33,34-四升藿烷的降解率最高.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能够促进孕甾烷的转化,且对重排甾烷的降解效果较明显,对甾烷类化合物中4-甲基-24-乙基-胆甾烷的降解效果最好.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正构烷烃的奇偶碳降解优势不明显;藿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大于甾烷的立体构型转化参数,这也解释了藿烷的降解易于甾烷的原因.研究显示,微生物降油复合菌剂对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的降解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