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24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河口近岸海域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测定了黄河口近岸海域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含量,对AVS、SEM和差值(SEM-AVS)的大小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AVS含量范围为0.152~1.847 μmol/g,平均值为0.935 μmol/g;SEM含量分布范围为0.899~1.863 μmol/g,平均值为1.327 μmol/g,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SEM-AVS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94~1.365 μmol/g,平均值为0.392 μmol/g.黄河口门沉积物中重金属(SEM)可能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的毒性;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和北部海域存在两个低值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是安全的,从黄河口向莱州湾内,沉积物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62.
渤海油田钻井废物处置技术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钻井废物的来源、危害,海洋勘探开发钻井废物处置相关法律法规,渤海油田钻井废物现行处置方式及存在成本高、效率低、HSE管控风险等问题。探讨了国内外钻井废物处置技术包括回填、固化、井下回注、循环使用、热处理和生物降解等,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结合海上作业特点和需求,分析了各项技术对渤海油田的适用性,提出渤海油田钻井废物处置技术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3.
为深入探究高ρ(PM2.5)地区重污染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石家庄市一次重污染过程(2017年1月13-20日)为例,结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PM2.5组分测试数据、气象观测资料,从重污染发展阶段(简称"P1阶段")、维持阶段(简称"P2阶段")和清除阶段(简称"P3阶段")分析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气象条件和高低空天气形势演变特征,并利用WRF-Chem模型定量研究重污染过程气溶胶反馈效应对典型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此次重污染过程属于逐步累积增长、快速清除型,在P2阶段ρ(PM2.5)平均值为241.0 μg/m3,最大值为367.5 μg/m3.②P1和P2阶段高低空大气环流配置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范围为620.6~712.2 m,风速范围为1.3~2.5 m/s,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③P2阶段SOR(硫氧化率)和NOR(氮氧化率)均为0.3,ρ(SNA)(SNA为SO42-、NO3-和NH4+的统称)为128.8 μg/m3,占ρ(PM2.5)的56.2%;OM[有机质,ρ(OM)=ρ(POA)+ρ(SOA),其中,POA为一次有机气溶胶,SOA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是除SNA以外的第二大组分,在P1和P3阶段ρ(POA)大于ρ(SOA),而在P2阶段ρ(SOA)与ρ(POA)相等,均为28.0 μg/m3,表明在重污染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整个污染过程ρ(NO3-)/ρ(SO42-)为1.0,表明石家庄市移动源和固定源对ρ(PM2.5)贡献相当.④WRF-Che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量、温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受气溶胶反馈效应的影响在P2阶段的下降量分别为75.1 W/m2、2.7℃和109.9 m,比P1阶段分别高33.6%、91.4%和18.6%,比P3阶段分别高147.0%、305.3%和24.1%.研究显示,此次静稳天气下的重污染过程二次污染严重,气溶胶反馈效应整体使得太阳辐射量、温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均向不利于污染扩散的趋势发展,造成石家庄市的ρ(PM2.5)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64.
韩笑颜  周颖  吕喆  王晓琦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0):2235-2245
为探究典型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与大气边界层结构演变规律,基于PM2.5采样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及WRF-Chem模式,以北京市和石家庄市2016年12月27日—2017年1月10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对气象要素、PM2.5化学组分、天气背景场、边界层结构演变特征,以及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对ρ(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北京市和石家庄市ρ(PM2.5)分别为(165.63±110.89)(247.67±95.22)μg/m3,石家庄市污染程度高于北京市;高空纬向环流和地面弱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场,低于1.75 m/s的风速以及超过75%的相对湿度是造成北京市与石家庄市重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②重污染时段北京市与石家庄市SNA(SO42-、NO3-、NH4+三者的统称)与碳质组分(OC、EC)占比之和超过76%,是PM2.5中的两大主要组分;重污染时段ρ(SNA)占比明显上升,北京市与石家庄市ρ(SNA)占比由非重污染时段的42.23%、45.93%分别升至重污染时段的58.87%、59.62%;北京市与石家庄市ρ(OC)/ρ(EC)分别为5.13、3.51,表明在重污染时段两城市存在明显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③WRF-Chem模式模拟结果表明,PM2.5污染严重时北京市与石家庄市在300~500 m处均出现明显的逆温,垂直风场主要表现为低层偏南风顺时针向上切变为偏西风,切变高度在400~1 000 m,逆温层结与明显垂直风切变的边界层特征共同抑制了污染物的湍流与扩散.④北京市与石家庄市重污染时段的PBLH(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均值与非重污染时段相比分别下降了202、128 m,PBLH每下降100 m,北京市与石家庄市ρ(PM2.5)分别上升18.81、29.85 μg/m3,PBLH下降是导致两城市ρ(PM2.5)快速上升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与石家庄市的PBLH与PM2.5组分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北京市PBLH与ρ(SNA)的相关性高于与碳质组分质量浓度的相关性,石家庄市PBLH与ρ(EC)相关性最高,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中北京市PM2.5污染特征以二次形成为主,而石家庄市以一次排放为主.研究显示,北京市与石家庄市此次重污染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域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分别为TOC(0.21%~1.43%)、TN(0.01%~0.12%)、TP(0.01%~0.04%)、BSi(0.08%~0.46%)、OM(1.43%~9.42%)、MC(18.24%~47.70%),TOC、TN、TP、OM和MC分布特征相近,总体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BSi则在渤海中部含量较高。TOC、TN摩尔比值显示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以陆源输入为主;而TOC/BSi说明硅藻对渤海中东部海域总初级生产力贡献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海域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超过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的Ⅱ类标准。  相似文献   
66.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7月4—16日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6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CFC-11、CFC-12、CH2Cl2、CCl_4、C_2Cl_4、CHBr3)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大气中的CCl_4、CFC-11、CFC-12和C_2Cl_4浓度.结果表明,受陆源输入、水团及生物作用因素的影响,海水中6种VHCs的浓度分布总体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等条件影响,不同的VHCs垂直分布有所差别,但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0~20 m水体中.相关性分析表明,CHBr3与Chl-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CHBr3分布受到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CCl_4、C_2Cl_4与CFC-11显著正相关,推测三者拥有相似的来源.另外,分析结果显示,CHBr3与pH之间没有相关性.大气中除CFC-11外,CCl_4、CFC-12和C_2Cl_4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全球平均值.大气中4种VHCs浓度分布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近岸的陆源污染及大气的扩散输送是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上方大气VHCs的重要来源.采用双膜模型估算了卤代烃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大气中CCl_4、C_2Cl_4、CHBr3、CH2Cl2的源.  相似文献   
67.
水溶性离子是PM2.5和PM10中的重要组分,其在大气中的直接和间接辐射能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于2013年夏季采集黄海渤海上空大气PM2.5和PM10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Cl-、NO3-、SO42-、Na+、K+、NH4+、Mg2+和Ca2+)及痕量有机酸离子〔CH3SO3-(MSA)、CH3COO-和HCOO-〕浓度,研究其化学特性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主要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分别为21.16~25.07和24.14~29.45 μg/m3,平均值分别为(23.16±3.16)和(26.83±4.22)μg/m3,PM2.5和PM10中二次离子〔nss-SO42-(非海盐硫酸盐)、NO3-和NH4+〕的质量浓度较高,对总离子质量浓度的贡献分别为90.65%和79.87%.PM2.5和PM10中酸性离子与碱性离子当量浓度基本中和,呈现中性.气溶胶中nss-SO42-/NO3-(质量浓度比)有一定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我国燃煤SO2排放得到了一定控制.此外,ρ(MSA)、ρ(CH3COO-)和ρ(HCOO-)在PM2.5中的平均值分别为(0.006 2±0.002 3)(0.005 2±0.002 4)(0.000 9±0.000 3)μg/m3,而在PM10中分别为(0.008 3±0.002 5)(0.008 5±0.002 4)和(0.001 3±0.000 5)μg/m3,并且ρ(MSA)、ρ(CH3COO-)、ρ(HCOO-)与ρ(NO3-)的线性关系较好,表明有机酸离子的浓度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8.
利用GC-MS对2014年5月和8月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先控制PAHs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5月和8月PAHs的分布特征和分子组成,分析了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水平、主要来源、潜在毒性和生物效应。研究表明,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5月份含量范围为(88.5~187.7)10-9,平均含量为125.210-9,8月份含量范围为(99.6~199.3)10-9,平均含量为126.510-9;沉积物PAHs为中~低度污染水平,季节变化不明显,潜在生物效应很小;致癌PAHs潜在毒性处于中低水平。沉积物中PAHs以低环为主,高值区集中在辽东湾西南部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判定沉积物中PAHs为石油来源和燃烧来源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69.
老海 《环境教育》2010,(2):21-23
<正>从2009年下旬开始,由于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我国渤海发生了30年来最为严重的海冰灾害,渤海过半海域面积被冰层所覆盖。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55~65海里,一般冰厚15~25厘米,最大50多厘米。辽东湾第一大海岛菊  相似文献   
70.
渤海石油烃输移扩散对水质污染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0年环渤海主要河流及海上油气平台的石油烃入海量,利用建立的与水动力模块相耦合的污染物输移-扩散模型,数值模拟了2010年渤海表层石油烃浓度分布以及主要入海河流、油气平台单独输入时对渤海石油烃浓度的影响及其分担率场。结果表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石油烃浓度范围分别在20~80μg/L,13~15μg/L,8~10μg/L及2~10μg/L之间;莱州湾中黄河的分担率(60%)最高,渤海湾中黄河的分担率(30%~50%)也是最高,辽东湾中辽河的分担率(20%~60%)最高,渤海中部黄河的分担率(20%~50%)最高;在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渤海中部海域海上油气平台分担率分别为10%、10%~20%、20%~30%、1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