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306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7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21.
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及其收敛性有助于水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和水文化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跃迁测度方法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10—2018年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水生态、水监管和水文化仍是主要短板;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从东往西呈“高—低—中”的分布特征。(2)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后者难以实现向HH型省区的跃迁。(3)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部绝对β收敛最快,中部条件β收敛最快,西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均最慢。(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对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有显著影响,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据此提出具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2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 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3-N、SO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 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 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 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 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 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 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 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相似文献   
723.
为了研究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进行“碳达峰”预测,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基于1997-2020年夜间灯光数据反演该省碳排放量,并采用引力模型与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高碳排放区展开为期20年的时空演变分析,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对山西省“碳达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7-2020年山西省碳排放量以5.8%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太原市和大同市为高碳排放区,阳泉市为低碳排放区;太原对其周边城市碳排放产生明显引力作用,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高碳排放区,碳排放重心由晋中地区向太原迁移;目前山西省煤炭产业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且峰值排放量为14.5亿t,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及碳减排机制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4.
2011年以来,舒兰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加强乡镇(街道)安监站的双基建设,舒兰市安排专项资金8万元,为全市21个乡镇(街道)安监站配置"双基"建设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725.
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一支新军—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正在持续快速发展,私营工业企业是该行业的主力军。《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实施,为该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加快自主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该行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726.
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鹏  李宁  范碧航  刘雪琴  温玉婷 《灾害学》2011,26(3):109-114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库查询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总结中国近30年自然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建设成就。通过对中国已经颁布的与灾害相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预案的查询,明确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和更新频率为9.6年/次。并提出4条建议,协调灾害法律法规文件出台数量不平衡现状;查清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更新程度;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灾害法律法规文件。  相似文献   
727.
绿色增长是实现人地协调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在系统梳理绿色增长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增长系统作用机制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8—2017年城市绿色增长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城市绿色增长水平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型波动上升变化过程。(2)空间分布上,城市绿色增长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空间演化上,地区内差异略呈下降趋势,而地区间差异上升趋势明显。(3)区域生态环境(X3)、生活质量环境(X4)和政策支持环境(X5)是制约陕西省绿色增长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且不同准则层在城市间的障碍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4)全省层面上,对城市绿色增长水平阻碍作用最大的5个因子依次是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X43、单位GDP能耗下降率X31、科研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数X5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49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42;在城市层面上,X54的阻碍作用最强,其次是X43X3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和出租车辆数X48以及人均GDP X21。(5)外部环境驱动方面,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对陕西绿色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贸易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据此,从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完善绿色增长相关政策制度、优化外部环境条件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28.
目的 探究服役Super304H钢管外壁粗晶组织演变及其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超超临界机组运行管理与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针对不同服役时间的Super304H耐热钢管,开展显微组织演变及650 ℃高温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着重探讨钢管外壁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第二相析出长大及其对钢管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服役态Super304H钢管中的第二相以富铜相、MX相及M23C6相为主,其外壁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形成粗晶区,而靠近内壁钢管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不明显,为细晶区。相对于细晶区,粗晶区奥氏体晶界及晶内析出更多的第二相,尺寸更大,弥散度降低,导致粗晶区高温拉伸性能显著降低。结论 长期高温运行的Super304H耐热钢管应加强监督,消除因外壁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而带来的胀管等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29.
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名升  孙媛  陈远航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3):1198-1204
为分析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构建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关系模型,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划分为低污染-高质量、高污染-高质量、高污染-低质量、低污染-低质量这4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间的演变路径,并以2005~2010年中国各地区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区属于高污染-低质量类型,且研究期内类型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省区环境质量指数高于污染排放指数,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是各地所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应防止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过度扰动.研究结果有助于各地区研判环境形势,推进污染减排,从而最终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30.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CLC) of coal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a novel combustion technology for its advantages in CO2 capture. Sulfur evolution from coal causes great harm from either the CLC operational or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In this research, a combined MnFe2O4 oxygen carrier (OC)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reaction with a typical Chinese high sulfur coal, Liuzhi (LZ) bituminous coal, was performed in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A)-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meter. Evolution of sulfur species during reaction of LZ coal with MnFeaO40C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experimental means combined with thermodynamic simulation. TGA-FTIR analysis of the LZ reaction with MnFe2O4 indicated MnFe2O4 exhibited the desired superior reactivity compared to the single reference oxides Mn304 or Fe203, and SO2 produced was mainly related to oxidization of H2S by MnFe2O4.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LZ coal reaction with MnFe2O4, 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alysis, verified that the main reduced counterparts of MnFe2O4 were Fe304 and MnO,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lated thermodynamic simulation. The obtained MnO was beneficial to stabilize the reduced MnFe2O4 and avoid serious sintering, although the oxygen in MnO was not fully utilized. Meanwhile, most sulfur present in LZ coal was converted to solid MnS during LZ reaction with MnFe2O4, which was further oxidized to MnSO4. Finally, the formation of both MnS and such manganese silicates as Mn2SiO4 and MnSiO3 should be addressed to ensure the full regeneration of the reduced MnFe2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