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306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7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等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模型,对库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进行遥感监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2001和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分别为56.16和78.32。2001~2020年,库区植被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变好,质量指数增加15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1.32%;(2)各县(市、区)生态系统质量有所差异,淅川县和丹江口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在2001和2020年均低于库区平均水平,但增量较高,分别增加25.55和23.99;(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最高,但增量较低;(4)2001~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指数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中0°~3...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汾渭平原城市近5a(2017~2021年)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特征,以宝鸡市为例,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6参数)、气象数据及污染期间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2017~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显著,CO-95per (CO日均值第95%分位数)和SO2浓度分别下降了47%和36%,表明宝鸡市近年来控煤效果明显;PM2.5浓度下降了24%,O3-8h-90per浓度(O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分位数)年际差异不大,2021年O3-8h-90per浓度与2017年持平,且为近5a最高值,随着PM2.5污染的逐步改善,O3污染开始凸显.PM2.5与Ox浓度的相关性在夏半年明显强于冬半年,归因于夏半年较高的O3浓度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结合气象要素对冬半年和夏半年污染天分析发现,冬半年低温、高湿、低风速静稳天气最容易导致...  相似文献   
83.
张政  周廷刚  周志衡  昌悦 《环境科学》2024,45(3):1304-1314
探究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系统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的时空演变,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②热点城市有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扩张的趋势,冷点城市空间相关程度有所增强.③PM2.5浓度与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分别存在“N”型、倒“U”型和“U”型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耗对PM2.5浓度变化呈显著促进作用,降水和植被能够有效地削弱PM2.5污染.④各城市化因子在局部的整体驱动效应均发生了转化,其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东南、西北和西南等边缘地带城市.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现状和区域特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4.
为更好支撑北京市丰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管控与防治工作,以丰台区永定河以东区域枯水期浅层地下水长序列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ibbs图和离子比例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丰台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变规律、形成机制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状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差,地下水中各指标平均浓度自1976年至今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l-、SO42-和总硬度(TH)污染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溶解性总固体(TDS)和硝酸盐氮(NO3-)污染范围以2005年为拐点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②各年份地下水中优势阴、阳离子均为HCO3-和Ca2+,1976年和2021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数依次为8和17种,其主要水型依次为HCO3·SO4-Ca·Mg·Na(40%)和HCO3·Cl·SO4-Ca·Na·Mg(23.88%),各年份区域范围内与沿地下水流向上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呈现复杂化趋势,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变过程中水化学组分受人为活动影响显著;③地下水受岩石风化和蒸发结晶双重作用,且以蒸发作用为主,地下水阳离子交替作用较弱,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为Ca2+和Mg2+的主要来源;④离子比例分析得出,外源输入的NO3-和Cl-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城市污水,且2005年前农业活动污染影响较大,与研究区历史上大量渗坑、渗井、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直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5.
陆域生态系统碳库(以下简称陆域碳库)是地球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储量的持续增加,对于以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浙江省为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模型)Carbon模块构建浙江省陆域碳库碳储量核算方法,测算了浙江省2000—2020年的碳储量演变情况,识别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浙江省陆域碳库碳储量增长了11.1%,森林碳库碳储量提升对其增长贡献最大;最后,从碳库类型管控、碳库提质和碳库增汇激励3个角度出发,结合国土空间保护修复与用途管制工作,提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饮马河流域长春段水质污染现状和污染负荷演变特征,以饮马河流域长春段的五个国考断面为水质监测点,通过对国考断面水体水质中含有的COD、NH3-N、TP浓度的检测分析,研究区域的水质污染现状和不同水期对污染负荷的影响规律,同时对2020年各考核断面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经估算,在2020年,计算单元总的COD负荷年排放量约为27503.22 t/a,NH3-N负荷年排放量约为2769.39 t/a,TP负荷年排放量约为485.65 t/a;其中,COD负荷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径流,占比约为40.12%,NH3-N负荷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农田径流,占比约为48.16%,TP负荷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农田径流,占比约为46.07%。研究结果表明,砖瓦窑桥、刘珍屯、靠山南楼、十三家子大桥等断面水环境中COD、NH3-N、TP年均浓度超过了水质考核标准;不同水期对饮马河大桥断面污染负荷的影响较小,枯水期对其他断面污染负荷的影响占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87.
植被恢复是山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探究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以密云水库集水区红门川森林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基于分离评判原理的水文分析法、Zhang(2001)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9-2009年间北京山区气候及森林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门川流域年降水及产流性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5);流域年径流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且年径流量在1998 年前后发生减少突变(P<0.01);气候变化对红门川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43%,植被恢复建设导致的森林数量及质量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18.6%,其他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为38.4%.综合比较得知,与植被恢复建设相比,降水减少对山区产水量减少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山区森林流域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区域的景观结构,引起了景观格局的变化。以大长山岛两期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1995~2006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CA-Markov模型对大长山岛2017年景观格局进行了模拟与预测,并探讨了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长山岛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景观格局演变的总规律为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1995~2006年间,主要表现为农用地、草地、商业及工矿用地面积减少,园林地、水体及水利设施、居民点及公共服务和其它用地增加;而2006~2017年间,表现为农用地、草地、园林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公共服务、水体及水利设施、商业及工矿用地和其它用地增加,但在此期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减少和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89.
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4种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评估模型,对2000—2010年重庆市域内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下称三峡重要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重要区(下称秦巴重要区)和都市区“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区(下称“四山”重要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三峡重要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增强趋势. ②秦巴重要区内,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总体较好,并且持续增强;固碳功能有所减弱,该时段内固碳功能高等级面积减少了931.90 km2. ③“四山”重要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功能略有减弱. ④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以中和较高等级分布为主,空间差异较大,异质性明显. 生态系统服务较好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秦巴山区以及中西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脊;市域中部长寿、垫江、涪陵等区县生态系统服务相对较弱. 10 a间,重庆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变好趋势,但局部地区有所减弱,主要表现为秦巴和“四山”重要区固碳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90.
在系统分析煤矿瓦斯爆炸灾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灾害态势评估的GRA-ANP-FCE模型。该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以获得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主控因素,构建了由主控因素组成的煤矿瓦斯爆炸灾害态势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了多准则、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网络模型并计算了各评估指标权重,结合评估指标的权重分布,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煤矿瓦斯爆炸灾害的态势进行了评估。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