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731篇
安全科学   8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1462篇
基础理论   204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11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郭晓雯  陈静  鲁晓宇  李远  陶一凡  闵伟 《环境科学》2022,43(9):4625-4635
微咸水灌溉增加土壤盐分,改变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真菌的结构和多样性.在长期微咸水灌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生物炭和秸秆(采用等碳量设计,分别为3.7 t·hm-2和6 t·hm-2),探究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照)相比,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土壤的pH、全碳、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降低幅度为20.71%;秸秆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电导率,降低幅度为4.17%和64.50%.生物炭和秸秆处理对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有增加趋势,对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降低趋势.土壤优势真菌门类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真菌属为毛壳菌属、赤霉菌属、镰刀菌属、Idriella和被孢霉属.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提高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和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但降低壶菌门、赤霉菌属和Idriella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降低真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EC1:5和TN显著相关.微咸水灌溉给土壤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EC1:5和TN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真菌群落通过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72.
经过实验分离到一株纤维素降解真菌CD-Q1,通过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真菌为匍匐根霉。该菌能够以滤纸、秸秆和脱酯棉为唯一碳源生长,8 d内可将26.5%的秸秆降解,可将7.5%的滤纸糖化。当以滤纸为唯一碳源时,pH=5条件下,滤纸失重及还原糖产生量最高,45 h内可将3%滤纸降解,生成0.845 mg/ml的还原糖(以葡萄糖计)。该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为纤维素糖化及进一步利用提供了较好菌源,为纤维素降解性能的基因改良提供了理想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73.
《中国环保产业》2014,(2):53-53
正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4年1月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广东佳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J-TECH氨法脱硫及电除雾技术"专家评议会。经专家委员会质询和讨论,该技术最终通过评议。"J-TECH氨法脱硫及电除雾技术"是国家"863"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创新改进,将改进的氨法脱硫技术与电除雾技术结合使用,脱硫过程中通过加速亚硫酸盐氧化速率提高了氨法脱硫效率,烟气脱硫后又经电除雾器除雾,高效去除了烟气中气溶胶、控制了氨逃逸,副产硫  相似文献   
174.
在核设施退役及核应急过程中,放射性气溶胶的快速有效控制是首要任务。采用水性聚氨酯作为压制剂,研究了压制剂用量、雾化压力和气溶胶浓度等工艺条件下模拟气溶胶粉尘颗粒物的凝并及去除效果,获得了优化工艺条件:雾化压力0.3 MPa,水性聚氨酯雾化量/待处理空间容积≥0.09 L/m3时,压制效率达95%;当待处理空间内气溶胶颗粒初始浓度为2 000~15 000 p/cm3时,半值时间变化范围为26.4~59.1 min。  相似文献   
175.
大气气溶胶中元素种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化学逐级提取流程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IAEA)气溶胶、室内和室外气溶胶、煤飞灰中元素的组成和种态进行了分析,应用仪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各种态中元素的含量,计算出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配比例。按照气溶胶中元素不同种态的环境和生物活性以及主要来源来分类,评述了元素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并对气溶胶中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实验数据表明,气溶胶中的不同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地壳来源元素中,Sc,Al,Fe和Ti主要分布在不溶物态中,稀土元素主要分布在氧化物态和不溶物态;不溶物态沉降到地表后不易进行迁移和转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氧化物态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Mn在气溶胶中主要分布在水可溶态和氧化物态,环境可交换性要比Al,Fe,Ti等大得多。人为来源元素的环境可交换态的比例都比较高,这说明它们通过干、湿清除过程沉降到地表后,水可溶态可以直接进入水循环;碳酸盐、氧化物和有机物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进入生态环境中,对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6.
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掌握大气气溶胶与酸性降水的关系 ,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观测点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的酸度 ,并利用微量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其酸化缓冲能力。结果表明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的酸度 ,同时对酸化的缓冲能力非常低 ,甚至可以促进降水的酸化 ,这种污染特征也是上述观测点发生酸性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7.
气溶胶采样点位于广州近郊主干道(广佛公路)边缘及两侧.采样分两种时间类型,一种为白天和夜晚分别采样,另一种为连续24h采样,连续采集三天,以作对比研究.使用仪器为国产大体积采样器.样品经超声波抽提和层析柱分离得到正构烷烃、芳烃(AHs)和极性组分等三种有机组分.对PAHs进行GC-MS分析,气溶胶中具有较高含量的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茬、苯并[b]荧蒽、苯并[]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一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等.通过TSP研究认为,主干道的机动车排放和扬尘是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多环芳烃从机动车排放出后在迁移扩散过程中因质量数差异而发生分离效应.通过对比可知,该区域测点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极大程度地高出环境背景区.  相似文献   
17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细粒子PM2.5污染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中国东部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灰霾天气的本质是细粒子气溶胶污染,与光化学污染相关联,形成灰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近年来由于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以及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已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增设PM2.5浓度限值,对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中国大气污染背景、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PM2.5标准,及近期热点问题,提出在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过程中实施新标准,监控PM2.5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9.
各类超高效气溶胶净化系统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工作有效性现场检测手段,难以判断系统防护是否失效。根据超高效滤料过滤特性和测试原理,并在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对过滤效率测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气气溶胶背景下,基于粒数浓度测量和使用发生的高浓度单分散气溶胶作为实验气溶胶的净化系统防护有效性现场检验测试技术及系统组成,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0.
地球生态系统汞的水平一般非常低,但某些大型真菌对汞的强烈积累则是例外.分析了采集于四川省西昌市未受汞污染地方生长的13种野生蘑菇99个样品子实体中汞的含量,用原子荧光法测定蘑菇和蘑菇采集地土壤中的汞含量.野生蘑菇的汞含量随蘑菇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双色牛肝菌积累汞的能力最强,质量比为0.99 mg Hg/(kg·dw),生物富集常数(BCF)达2.01.提出野生蘑菇对汞的积累明显受介质汞水平的影响.分析的汞含量与早期的文献数据报道进行比较,评价了法律规定的人体吸收汞水平和食用蘑菇对人体汞吸收量的贡献,指出人们在消费蘑菇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