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321篇
安全科学   191篇
废物处理   73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2302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601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以麦秆作为好氧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以麦秆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在好氧条件下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影响因素和效果。结果表明,以麦秆为碳源的反应器启动快,反硝化反应受温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大。28℃时N的去除量约33℃的3倍。当室温为(27±1)℃,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50mg/L、水力停留时间56.85h时,反应器对氮的去除率在94.64%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时,氮去除率<50%。同时反硝化反应受pH值和进水NO3--N浓度的影响。当pH值为6.7时,N的去除率最高,达90%以上。反硝化速率与NO3--N浓度显著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42.
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实验,通过测定对NO3--N(硝酸盐氮)和TIN的去除能力,研究碳源、碳氮比(ρ(CODCr)/ρ(N))、溶解氧含量(ρ(DO))以及pH 4种不同因素对一株恶臭假单胞菌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菌株对NO3--N的最大还原率可达100%;对NO3--N还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ρ(DO),碳源和pH;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60 r/min,pH为6.5.对TIN去除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ρ(CODCr)/ρ(N),其次为碳源,ρ(DO)和pH; 对应的最优条件:碳源为柠檬酸三钠,ρ(CODCr)/ρ(N)15,转速为100 r/min,pH为6.5. 同时又对该菌株的异养硝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该菌株自身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60.91%,即该菌株可以独立完成生物脱氮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943.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低C/N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本试验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和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提出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新工艺。通过控制曝气池内溶解氧浓度平均在2.0 mg/L,温度(30±2)℃,实现了稳定的亚硝氮积累和较高的氨氮去除率,亚硝化率和氨氮去除率分别维持在83%和85%左右。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污泥负荷明显增加,耗氧量和反硝化所需碳源减少,反硝化效率和速率明显提高,从而总氮去除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44.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脱氮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个填埋柱模拟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填埋场: 1号柱装填新鲜垃圾,为对照柱,渗滤液简单回灌;2号和3号柱分别装填新鲜垃圾和腐熟垃圾,渗滤液交叉回灌.探讨了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氨氮去除率、反硝化能力以及厌氧氨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号柱渗滤液的氨氮质量浓度在40 d内升高并趋于稳定;3号柱的氨氮去除率随时间的延续逐渐降低,从垃圾装填开始的100%降到90 d后的0,2号柱氨氮的累积去除率为40%左右.试验进行90 d后,分别将一定质量浓度的硝酸盐溶液添加到3个填埋柱内,结果表明,所使用的硝酸盐氮在2 d内几乎全部被去除, 证明3个填埋柱都具有很强的反硝化能力.3号柱在添加硝酸盐过程中硫酸根质量浓度升高,表明发生了自养反硝化反应.通过向填埋柱添加亚硝酸盐发现, 3号柱有一定的厌氧氨氧化能力,氨氮质量浓度下降10%~32%.   相似文献   
945.
卫生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夏季N2O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现场监测了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卫生填埋场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夏季的N2O释放通量,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卫生填埋场覆土后N2O释放通量(以N2O-N计)随垃圾填埋龄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其均值(18.07 μg/(m2·h))为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5.57 μg/(m2·h))的3倍多. 垃圾填埋龄、覆土土质与结构及填埋场操作方式是影响填埋场N2O释放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均主要通过改变覆土的理化特性而影响N2O的释放. 采用多元线性逐次回归分析得到:卫生填埋场N2O与覆土含水率和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6,P<0.01);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N2O的释放通量与覆土含水率、碳氮比(w(C)/w(N))和w(NO3-)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9,P<0.01).   相似文献   
946.
采用海绵状立方体新型载体ACP和PM2种材料,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来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对湖泊水体中的TN、NH4+-N、NO2--N、NO3--N、TP、PO43--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3%、80.80%、70.57%、78.05%、62.71%、78.06%、84.77%.载体上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载体ACP和载体PM具有很强的富集生物和提高生物活性的能力,富集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能分别达到31.23,32.58μg/g、158.32,165.12μgTF/g.FISH检测技术发现,载体表面上富集硝化细菌(硝化菌、亚硝化菌)数量能分别达到6.4×1010个/g.PCR技术、16SrRNA分析表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作为优势溶藻细菌富集,富集的丰度达到1.62%.  相似文献   
947.
短程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稳定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处理实际豆制品废水 ,系统研究了温度和曝气时间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器内温度只有超过 28℃时 ,利用温度实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才能稳定地运行 ;另外 ,首次发现过度曝气对短程硝化影响较大 ,在过度曝气条件下运行12d ,硝化类型就由NO2--N累积率为 96 %的短程硝化转变为NO2--N累积率为39.3%的全程硝化 .因此 ,为使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稳定、持久地运行必须实现该工艺的实时控制 .  相似文献   
948.
双循环两相组合生物处理工艺强化脱氮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杨  黄勇  李勇 《环境工程》2005,23(2):69-71,55
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双循环两相 (BICT)生物处理工艺 ,采用人工配水在设定工况下对BICT工艺试验装置的脱氮过程和脱氮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BICT工艺脱氮机理为序列式硝化反硝化。独立生物膜法硝化区的设置 ,强化了系统的硝化能力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效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适宜条件下脱氮效率可达 80 %以上 ,出水TN <1 5mg L。  相似文献   
949.
序批式膜反应器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污水生物脱氮处理的效率和减少外加碳源,研究了序批式膜反应器(SBBR)在有氧情况下处理生活污水中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特性.试验表明,原水TN为80~110mg/L和溶解氧浓度为0.8~4.0mg/L情况下,出水TN小于15mg/L,NH3-N去除率达100%,TN去除率54%~77%,NH3-N容积负荷率为47~94mg/(L·d),TN容积负荷率为56~113mg/(L·d).TN的变化规律为在NH3-N降到零或最小之前,TN持续降低之后,TN有短时的上升后再缓慢降低.在较大的溶解氧浓度范围内,SBBR具有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能力,建议将NH3-N降解到零或最小值的时刻,作为同步硝化和反硝化的结束点.  相似文献   
950.
SBAR中同步脱氮好氧颗粒污泥的菌种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提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用分批培养法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具有脱氮作用的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对各菌种进行了鉴别,通过培养过程中对氧气条件的控制,考察了各菌种反硝化生长特性和需氧性.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纯化培养可得到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以及兼性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分离得到的反硝化菌在有氧反硝化条件下能够生长,因此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侧面体现出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