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99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131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SM1耦合曝气模型对污水处理厂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模拟污水处理厂实际的曝气方式及溶解氧浓度,采用更加精确的曝气模型对某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模拟研究.该模型考虑了污泥浓度、堵塞及温度等因素对氧传质的影响,并将该曝气模型与ASM1相耦合.首先,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对该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影响较大的参数,分别为异养菌产率系数YH、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H、自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A及自养菌氧利用半饱和系数KOA.然后,测定部分灵敏度较高的参数并使用测量结果对模型进行校正,校正结果使用希尔系数表征.最后,使用另一批数据对校正参数进行验证.模拟的COD、氨氮、总氮和好氧池末端溶解氧的希尔不等系数分别是0.13、0.23、0.20和0.15,而通过控制溶解氧浓度或理论氧转移效率模型模拟则出现氨氮、溶解氧、总氮及COD的希尔不等系数不同程度上升的结果.校验后的ASM1/曝气耦合模型参数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模拟当中,对于优化污水厂曝气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洪芳  于君宝  管博 《环境科学》2013,34(1):288-292
应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轻组组分比例和含量范围分别在0.008%~0.15%和0.10~0.40 g·kg-1,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范围为8.83%~30.58%,说明黄河三角洲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中非保护性组分较低,碳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3.
鼎湖山秋季大气细粒子及其二次无机组分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刘子锐  王跃思  刘全  刘鲁宁  张德强 《环境科学》2011,32(11):3160-3166
利用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仪(TEOM)及大气细粒子快速捕集及其化学成分自动在线分析系统(RCFP-IC)于2008年10~11月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定位站进行了大气细粒子(PM2.5)及其二次无机组分(SO42-、NH 4+和NO 3-)与相关污染气体组分的同步观测与分析,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HYSPLIT轨...  相似文献   
54.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55.
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造林19 a后林地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0 kg.m-2和0.99kg.m-2.研究期内(1991~2010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7.89 g.(m2.a)-1和16.84 g.(m2.a)-1,且土壤呈现加速固碳特征.2003年林地表层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为71.44%,显著高于2010年(67.99%).2003年林地表层或亚表层轻组顽固性碳指数显著高于重组,但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轻组顽固性碳指数.2003~2010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57%~70%受物理保护,33%~49%为生化稳定性碳.研究揭示出干热河谷人工林燥红土具备较大的固碳能力.受物理保护碳的生化稳定性低于非保护碳,其稳定性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6.
本文结合滨海石油新村供暖系统,对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供暖应用中的参数调节进行分析指导,收到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57.
三阶段温度控制堆肥接种法对有机氮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通过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进行堆肥试验,探讨在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氮、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均在堆肥的前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呈较好的相关性.与CK(对照组)处理相比,在堆肥的后期,三阶段温度控制堆肥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增加幅度依次为:10.67%、16.17%、7.17%、22.44%.表明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能减少堆肥中氮素的损失,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可提高土壤的供氮潜力.  相似文献   
58.
滤后水中NOM经臭氧氧化产生的小分子醛、酮和酮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王群  沈吉敏 《环境科学》2007,28(6):1268-1273
以富集、分离得到的滤后水中6种不同特性的天然有机物(NOM)为对象,测定了臭氧氧化NOM各组分后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的生成情况.NOM各组分臭氧氧化后甲醛和丙酮酸产量最大,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的甲醛产率是其醛、酮总产率的70.58%,单位DOC丙酮酸的产率达103.2 μg/mg;憎水性NOM组分的小分子醛、酮、酮酸产率比亲水性组分的高,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和憎水酸(HOA)的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类总产率最高,二者之和分别占NOM各组分的醛酮总产率及酮酸总产率的55.56%和60%; NOM碱性组分的醛、酮、酮酸产量最低.用小分子醛、酮、酮酸总量折算DOC占氧化后NOM的DOC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氧化后各组分可生物降解性的参考,则臭氧氧化后HON和HOA的可生物降解性比其他组分高得多.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采用曝气调节-水解酸化-两级生物接触氧化为主的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工程实例。经过调试运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工艺运行成本低,污染物处理效果好。其中COD、BOD5、SS与氨氮去除率均在85%以上,出水水质优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0.
Water supply is the primary element of an urban system.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water scarcity, maintaining a stable and safe water supply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many cities, whereas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is lost from the pipes of distribution systems. Water leakage is not only a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but also incurs great socio-economic cos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potential water leakage control approaches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benefits of each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water leakage could be further reduced by improving leakage detection capabilit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redictive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instruments, optimizing pipe maintenance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an instant pressure regulation system. The environment could benefit from these actions because of water savings and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s well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