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70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553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探究郑州市PM2.5主要来源以及季节差异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进行PM2.5周期采样,并分析PM2.5中的无机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郑州市2019年采样膜样品的PM2.5平均浓度为(67.0±37.2)μg·m-3,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PM2.5中主要组分依次为:硝酸根、铵根、硫酸根、有机物(OM)、地壳物质和元素碳,春秋季节受地壳物质影响较大,夏季主要受硫酸盐影响,冬季有机物与硝酸盐浓度显著增高.二次转化是硫酸盐和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夏季受光化学反应贡献显著,冬季受高湿条件下的液相反应影响明显.NO3-/SO42-和OC/EC的值表明郑州市PM2.5受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以及生物质燃烧影响较大.源解析结果表明,2019年二次源贡献最高(49.8%),其中在冬季贡献达到56.5%;一次源中,扬尘在春季(15.2%)和秋季(11.4%)占比略高,机动车源在夏季贡献最大(12.3%),冬季受燃煤源影响较大(13.2%).2014~2019年郑州市PM2.5受二次源影响逐年升高;工业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2.
选取庞泉沟、神农架、武夷山和长岛4个代表性大气背景站,使用SUMMA罐采样及GC-FID/MS方法分析了4个背景站夏季环境空气中57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水平、物种组成以及日变化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对背景站VOCs进行来源解析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庞泉沟、神农架、武夷山和长岛的VOCs平均浓度分别为(23.06±8.14)×10-9,(8.25±4.27)×10-9,(7.95±11.31)×10-9和(11.98±8.80)×10-9.除庞泉沟外,背景点烷烃、芳香烃、烯烃和炔烃浓度均明显低于城市地区.背景点烷烃、芳香烃、烯烃占比与城市地区差异不显著,但背景点炔烃占比显著小于城市地区.烷烃和芳香烃的日变化呈现出白天消减,夜间累积的特点,烯烃浓度则在09:00~15:00点出现峰值.PMF源解析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排放源对背景站VOCs构成和臭氧生成潜势有重要贡献.汽油挥发、溶剂及涂料使用、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源对4个背景站点的VOCs浓度贡献占比在39%~58%之间,对OFP贡献占比在35%~58%之间.燃烧源对4个背景站点的VOCs浓度贡献占比在18%~21%之间,对OFP贡献占比在约为13%..植物源对4个背景站点的VOCs浓度贡献占比在7%~17%之间,对OFP贡献占比在8%~33%之间,植物源贡献占比高于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133.
陈惠雨  刘刚  徐慧  李久海  吴丹 《环境科学》2015,36(3):824-830
为了探讨不同燃烧条件下树叶烟尘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8种碳组分(OC1~OC4、POC、EC1~EC3)的质量分数及分布,利用自制的燃烧采样装置,对10种绿叶进行了阴、明燃两种条件的燃烧,并用热/光碳分析仪对产生的烟尘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种绿叶阴燃烟尘中的OC、EC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8.9%和4.5%,焦炭char-EC(定义为EC1-POC)的质量分数均值为4.4%.该条件下绿叶燃烧的烟尘(PM)、OC及EC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102.4、50.0和4.7 g·kg-1,烟尘中OC/EC、OC1/OC2及焦炭和炭灰的比值char-EC/soot-EC(定义为EC1-POC/EC2+EC3)的均值分别为11.5、1.9和48.1.明燃条件下,10种绿叶烟尘中OC、EC及char-EC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4.9%、10.9%和10.7%,PM、OC及EC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59.2、26.6和6.0 g·kg-1.10种绿叶明燃烟尘中上述三特征比值的均值分别为4.8、1.1和133.0.树叶阴燃烟尘中OC1质量分数及OC1/OC2值均显著高于明燃,而明燃烟尘中的char-EC质量分数及char-EC/soot-EC显著大于阴燃.树叶烟尘中OC、EC的组成在不同树种及燃烧条件间均体现出一些差异,同时也明显区别于其他生物质烟尘.  相似文献   
134.
为分析济南市PM2.5中二次组分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对济南市春季(2019年5月16—25日)、秋季(2019年10月15—24日)和冬季(2019年12月17—2020年1月16日)4个典型点位的PM2.5样品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了PM2.5中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物流交通区的二次组分质量浓度最高(56.13μg·m?3),钢铁工业区的二次组分浓度比城市市区高,但是二次组分占比较城市市区低,清洁对照点的浓度和占比最低;济南市4个功能区SO42?和NO3?转化率均高于0.1,除清洁对照点外,城市市区、钢铁工业区和物流交通区的SO42?转化率明显高于NO3?转化率;济南市春季、秋季和冬季的ρ(NO3?)/ρ(SO42?)分别为0.67、2.57和1.98,春季PM2.5浓度以固定源贡献为主,秋季和冬季以移动源贡献为主;运用ISORROPIA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含水量和pH对二次组分生成的影响,含水量会随着污染增大而增大,酸度和含水量对二次无机组分的转化机理产生影响,酸度会抑制二次无机组分的生成,而含水量会促进二次组分的生成;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比最高的轨迹(29.2%)来自东北方向的滨州和东营,基于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WCWT)分析PM2.5中二次组分质量浓度的潜在污染源区域,SO42?的主要贡献源区在济南市区北部的济阳区和东北方向的滨州、东营等,NO3?和NH4+的主要贡献源区在济南市区北方向的济阳区、东北方向的章丘区和南方向的莱芜区等。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城市细颗粒物进一步的治理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孙友敏  范晶  徐标  李彦  韩红  张桂芹 《环境科学》2022,43(5):2304-2316
为探究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PM2.5污染水平、成分季节差异特征以及来源,采集了省会城市济南市2019年不同季节(春、秋、冬)3类典型功能区(城市市区、工业区、城乡结合区)和环境背景点植物园区的PM2.5样品,对其浓度[ρ(PM2.5)]、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元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3类功能区ρ(PM2.5)在空间上呈现:工业区[(89.88±49.25)μg·m-3]>城乡结合区[(86.73±57.24)μg·m-3]>城市市区[(70.70±44.89)μg·m-3],远大于植物园区[(44.36±21.54)μg·m-3].各功能区ρ(PM2.5)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冬季最高值出现在城乡结合区,春季和秋季均为工业区最高.工业区各季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较高,主要的水溶性离子NO-3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生物质炭、胡敏酸、石英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BDE-47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石英砂和生物质炭的相互作用对BDE-47的吸附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在低浓度条件下(Ce=0.05Sw时),石英砂可以促进胡敏酸对BDE-47的吸附作用,使胡敏酸的吸附能力提高16%;在高浓度条件下(Ce=0.25Sw时),石英砂可以抑制胡敏酸对BDE-47的吸附作用,使胡敏酸的吸附能力降低64%;(3)胡敏酸和生物质炭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生物质炭-胡敏酸-石英砂体系对BDE-47的吸附作用,使整体吸附能力降低35%~38%.  相似文献   
137.
2006 年南京冬季浓雾雾水的化学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 年12 月24~27 日南京外场观测试验资料和采集到的雾水样品化学分析资料,从雾水的化学组成及同月采集的雨水的比较、雾水离子间的相关性、雾水离子浓度与污染气体的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南京雾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京雾水pH 值介于4.24~7.27,多呈酸性;雾水离子浓度随时间有较大变化,这与雾的宏观和微物理结构有关;雾水中离子浓度与同时期(2006 年12 月上旬)雨水中的离子浓度以及污染气体的浓度变化趋势有一致性.如,雾水SO42-和NO3-的浓度在25 日14:30~19:55 有1 个峰值,而污染气体的峰值则相对提前,大约在13:00~14:00,随后气体和离子的浓度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8.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次生演替是陆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但土壤磷缺乏会对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生长造成限制,因此深入理解次生演替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解决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土壤磷循环和磷组分的基本概念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对次生演替过程中不同土壤磷组分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磷有效性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在次生演替过程中,高活性的树脂磷(Resin-P)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较高活性的碳酸氢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HCO3-Pi和NaHCO3-Po)随演替逐渐增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群落变化有关;中等活性的氢氧化钠无机磷和有机磷(NaOH-Pi和NaOH-Po)在演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土壤pH值和矿物离子(如铁和铝)的影响;中等活性的原生矿物磷(Primary mineral P)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次生演替而降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组成等与土壤磷组分显著相关,为提高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磷有效性,应重点关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的理化特性(例如土壤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群落(例如溶磷菌群落)的变化;同...  相似文献   
139.
生物油是唯一的液体含碳可再生资源,因其成分复杂、热值低、酸度高、粘度大等特点,必须经过提质才能进一步利用。生物油电化学提质是一种条件温和、易于控制的新兴提质方法,但仍面临生物油聚合结焦的问题,降低了提质生物油的品质和收率。通过对含有不同浓度乙酸和富芳香组分(Aromatic-Rich Fraction, ARF)的调制生物油分别进行电化学提质实验,对电化学反应后的溶液和焦表征分析,研究了乙酸和ARF对焦产率的影响规律,探讨了乙酸和ARF对生物油聚合结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乙酸能抑制生物油聚合结焦,加入浓度1%的乙酸可降低焦产率约25%,继续增加乙酸浓度会进一步降低焦产率;而ARF则会促进生物油聚合结焦,当ARF浓度从60%升到70%时,焦产率增加了约70%,当ARF浓度升到80%后,焦产率增加了约150%。乙酸能抑制生物油中酚类物质自缩合,降低了聚合结焦反应的速率,而ARF则增强了羟醛缩合反应,提高了聚合结焦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140.
马仕君  周传斌  杨光  赵志岚  刘懿颉 《环境科学》2019,40(12):5593-5603
填埋场中的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即使在封场后其存量垃圾仍将持续产生温室气体、恶臭、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的重点领域之一.生活垃圾填埋场物质存量、组成成分和理化特征是掌握其潜在环境影响的关键.但是目前关于填埋场物质存量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人口最为密集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基于国内外报道的科技信息和统计数据,对11个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量、组成成分、填埋场存量及关键元素碳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6. 4 Tg,平均每年增长0. 8 Tg,其中卫生填埋处置占58. 9%;②总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量为230. 1 Tg,其中食物、塑料和纸类垃圾的累计填埋处置量最多,分别为109. 6、38. 9和29. 6 Tg;③2001~2017年,大湾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总碳输入量为50. 0 Tg,通过填埋气排放的碳为7. 1 Tg,通过渗滤液排放的碳为1. 5 Tg,累积碳存量为41. 4 Tg.本研究可为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为大湾区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