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498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855篇
基础理论   216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在碱性条件下,ClO2氧化罗丹明染料发生荧光猝灭可选择性地测定ClO2的含量,而ClO2-不干扰测定;在酸性条件下可测量ClO2与ClO2-共同产生的荧光猝灭强度,利用差减法可求出ClO2-的含量.对于罗丹明S,罗丹明G,罗丹明B及丁基罗丹明B四体系,ClO2浓度分别在0.00840-0.53μg·ml-1,0.0930-3.15μg·ml-1,0.215-2.610μg·ml-1及0.0825-1.096μg·ml-1范围内,与四体系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亚氯酸根浓度分别在0.00950-0.711μg·ml-1,0.0940-2.36μg·ml-1,0.473-4.73μg·ml-1及0.473-2.36μg·ml-1范围内,与四体系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另外,选择罗丹明S荧光猝灭法分别测定了饮用水中ClO2及ClO2-,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解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诸多国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先后开展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生物学评价工作。一些不依靠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具有细胞在测定过程中不被破坏、形状不改变、特异性强、能够真实反映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的情况及分布等特点,在环境微生物群落探测分析中已逐渐被广泛应用。该技术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核糖体结合,能将微生物探测、鉴定到属和种的水平。运用于硝化细菌、除磷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等废水处理中常见的特征性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颇为高效。该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培养方法进行鉴定和计数的局限性,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解析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3.
US/UV联用降解荧光增白剂CBW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声波、紫外联用技术降解荧光增白剂的反应进行研究,考察了辐射时间、超声功率、pH、H2O2投加量等因素对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的降解效率受辐射时间影响较大,降解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I提高超声波的功率可提高荧光增白剂的降解率;H2O2的添加,可使溶液中的氢氧自由基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了荧光增白剂的降解率。在初始浓度为40mg/L,超声功率为500w、pH为9、H2O2的添加量为30mL/L、反应120min的条件下,荧光增白剂的降解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14.
随着荧光分析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荧光化学传感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连续分析测量装置.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以实现对pH、溶解氧、含氮化合物、有毒害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进行实时和在线测定,因此在环境分析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制备及分类,综述了近年来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荧光化学传感器在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5.
利用荧光猝灭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体外DNA对蒽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DNA的紫外-可见光谱没有发生红移现象,通过计算分析不同温度下的荧光猝灭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合两种光谱分析可知DNA对蒽的荧光猝灭属于动态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16.
设计新型的DNA探针,其主要功能区域包含适配体区域和分子信标互补区域;当无靶标存在时,羧基荧光素(FAM)的荧光被黑洞猝灭基团(BHQ)猝灭,加入靶标后,Ag+与适配体区域特异性结合,使得分子信标与其互补区域发生结合,加入EXO Ⅲ后,分子信标被酶解,从而释放Ag+/DNA探针复合物用于下一轮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的FAM,因此,可以通过荧光的增强来定量检测靶标的含量.评价了该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探究它在实际样品中的表现能力.结果表明,适配体区域与分子信标间隔2个碱基的DNA探针与分子信标结合效果最好,检测的信噪比最大.该方法对Ag+的检测最低下限(LOD)为0.1nmol/L,在0.5~200nmol/L范围内,荧光值与靶标浓度成线性关系(R2=0.994).对实际样品的检测在20~200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0.998),且能很好的从混合样品中区分10nmol/L Ag+.该研究建立的快速检测Ag+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定量能力和操作性能,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满足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7.
为考察碱性热水解技术分离城市污水厂污泥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设计单因素试验研究了Na OH投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 OH投加量升高,无机物先增多后减少,有机物变化趋势反之;反应温度升高,无机物变化不一致,有机物含量减少;反应时间延长,无机物增多,有机物减少。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Na OH投加量10%、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固相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分别为76.6%和23.4%,液相中COD、NH3-N、TN和TP分别为139 733,446,3 326,238 mg/L。由电子扫描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结果可知,反应后细胞结构破碎,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被释放减少;由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可知,反应后金属元素含量增加;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解后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均有减少。  相似文献   
118.
吕伟伟  姚昕  张保华 《环境科学》2018,39(8):3601-3613
天然有机质(OM)广泛存在于各类水体,含有丰富的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其形成、转化、归宿及其相伴随的营养盐再生过程是水生态系统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湖泊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势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营养盐供给者的角色.本研究于2015年2月和5月分别在太湖北部湖区采集了17个样品,利用POM-DOM PARAFAC三维荧光模型解析春、冬季节颗粒态有机质(POM)和溶解态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及来源,并探讨POM和DOM各荧光组分之间及其与叶绿素a(Chla)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节太湖北部湖区POM和DOM的荧光峰、荧光中心位置和荧光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别;POM有着比DOM更复杂的组分构成.综合POM和DOM的荧光强度和荧光指数可知,春、冬季节太湖北部湖区POM和DOM均以自生源为主,河口区受陆源贡献较大.POM(C1p~C5p)和DOM(C1d~C5d)有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春、冬季节POM均以类腐殖质荧光C3为主,荧光组分高值区分别集中在梅梁湾区域和湖心区;而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1d与C2d(P0.01)、C3d与C4d(P0.01)、C1p与C4p(P0.05)、C2p与C5p(P0.01)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C3d(P0.01)、C4d(P0.05)与C3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表明POM与DOM在组分、来源上具有某种联系.与春季类似,冬季荧光组分C1d与C2d、C3d与C4d、C1p与C2p、C1d与C2p亦具有极好的相关性(P0.01).春季C5d与Chla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而C2d(P0.05)、C3p(P0.01)与Chl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冬季C4d与Chla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9.
席玥  王婷  倪晋仁  韩鹏  仪马兰  郑彤  蒋咏  马若绮  崔锋 《环境科学》2018,39(9):4114-4121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天然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极性及所含的官能团不同,其在水体中的化学行为也不同.本研究以黄河干流宁蒙段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4月采集了下河沿至头道拐沿程7个断面的水样,采用XAD系列树脂将DOM分为疏水性酸(hydrophobic acid,HOA)、疏水性碱(hydrophobic base,HOB)、弱疏水性酸(weak hydrophobic acid,WHOA)和亲水性物质(hydrophilic matter,HYI)这4个组分,探讨了DOM组分含量、荧光峰值及其与Pb、Zn、Cu、Cr、As这5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DOM总量由下河沿至头道拐沿程逐渐增加.各断面DOM腐殖化程度较低,以亲水性的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HYI)为主,疏水性酸(HOA)次之,这与黄河沿岸排污导致内源作用增强有关.三维荧光光谱中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荧光峰型显著,且类腐殖质峰沿程逐渐增强,进一步证实了内源污水输入的影响.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OM与5种金属离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Cu离子显著相关;4种组分中HYI与Cu离子的相关性最强,说明二者在迁移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芳香蛋白类物质荧光峰强度随Cu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可能是Cu与亲水性组分中的芳香类蛋白质发生络合产生荧光淬灭效应,从而导致荧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0.
北京森林土壤富里酸亚组分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土壤FA(富里酸)的结构组成及其腐殖化和芳香性特征,采用SFS(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FRI(荧光区域积分)、DSFS(导数荧光光谱)及PCA(主成分分析)对土壤FA亚组分的荧光光谱特征及荧光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AD-8吸附树脂结合初始pH为3、5、7、9和13的Na4P2O7(焦磷酸钠)缓冲溶液逐步洗脱技术将土壤FA分别分级得5种亚组分(FA3、FA5、FA7、FA9和FA13).结果表明:①FA3-FA13的SFS体现3类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FA3和FA5含有含量相近的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而FA7-FA13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类蛋白物质;同时,FA7-FA13的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较FA3和FA5更为复杂,且FA7-FA13含有更多易降解的单环芳香族化合物.②FA3和FA5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被识别,且FA7-FA13的类色氨酸含量明显大于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含量.③FA3-FA13光谱荧光强度指标(I240/I340、I240/I450、I340/I270、I450/I270和I450/I340)的对比分析表明,FA3和FA5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大于FA7-FA13.④荧光指标AFLR/A、AHLR/A、S270-340、S270-450、A2/A1和A3/A1可作为指示亚组分芳香性的优化指标,且AHLR/A、A2/A1和A3/A1可作为最佳指标反映亚组分的腐殖化程度.研究显示,土壤FA亚组分的结构表征及荧光指标分析为后续FA亚组分与环境污染物相互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为探究有机质的结构特性和环境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