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392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909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湖泊、水库水的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对湖泊、水库水中藻类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投加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可显著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将经与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进行比较,表明高锰 酸钾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效率明显优于传统预氯化、预投加高锰酸钾除藻工艺。  相似文献   
42.
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域夜光藻种群动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夜光藻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夜光藻种群的动态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结论:夜光藻在秦皇岛近海养殖区内出现在3月份,并在7月份出现密度高峰,9—10月份偶有出现,11—2月份则未出现。夜光藻最高密度出现的温度为25—26℃,夜光藻在秦皇岛近海的出现及7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介绍了几种二氧化氯的工业生产方法,方法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和杀菌灭藻的特点,并对其用于电厂冷却水处理的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本文主要针对螺旋升流反应器技术特性,对工艺的好氧反应器进行了氧传递性能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反应器水深、曝气量等对螺旋升流反应器氧转移过程的影响;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了氧传质总系数与螺旋升流反应器内表现气速的数学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升流反应器具有良好的氧传递特性,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反应技术。  相似文献   
45.
多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水华的产生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结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水华中产生藻毒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特征和致毒机理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两类。通过综述鱼腥藻毒素和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分布和结构,并从免疫学的角度综述其可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效应及致毒机理,为后续研究藻毒素毒性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建立一种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检测贝类体内腹泻性贝毒主要成分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的方法。合成偶联抗原OA-OVA,将适当浓度的偶联抗原和HRP标记的羊抗鼠IgG分别包被在试纸条的检测线和控制线上,胶体金标记的抗OA单克隆抗体包被金标垫,优化检测线的最佳包被浓度等条件以得到最低检出限。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的检出限为16 ng/mL(OA,DTX1 & DTX2),检测时间为10 min。本研究所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的方法可以满足规定的160 μg/kg贝肉的安全阈值,可以应用于实际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的半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7.
彭章娥  冯劲梅  何淑英  吴峰 《环境科学》2012,33(10):3466-3472
选取壬基酚(nonylphenol,NP)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中2种常见淡水藻(小球藻和鱼腥藻)对壬基酚的光降解促进作用,并对藻引发水中壬基酚的光降解途径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天然水中普遍存在的物质成分(腐殖酸和铁离子)与藻协同引发壬基酚的光降解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含淡水藻的水溶液经过光照后能引发其中壬基酚的光降解;藻、腐殖酸和铁离子的水溶液经过光照后,对壬基酚光降解的增强促进作用更大,在含藻、腐殖酸和铁离子的水溶液中,4 h光照后壬基酚的降解率可达58%.根据此结果推测藻/腐殖酸和铁离子体系光照后能产生更多的活性物质,从而促进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  相似文献   
48.
沈清清  彭谦  赖泳红  纪开燕  韩秀林 《环境科学》2012,33(12):4316-4321
为证实固定化果胶酶抑制蓝藻生长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藻种,用共培养法观察了固定化果胶酶对藻细胞群体的作用、用电镜观察了共培养后藻细胞的损伤状况,测定了对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果胶酶与藻共培养液第3 d明显黄化,且黄化程度与固定化果胶酶的用量和培养时间呈正相关系;电镜照片显示固定化果胶酶对藻细胞有损伤作用,轻微损伤的藻细胞出现质壁分离,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形状不规则,严重损伤的藻细胞表面发生深度皱缩或细胞结构完全解体;随着固定化果胶酶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藻细胞生长量、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藻细胞受到胁迫和伤害,藻细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丙二醛(MDA)值显示藻细胞抗氧化防御体系被破坏,细胞内发生严重膜脂过氧化.固定化果胶酶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生长,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率可高达96%.  相似文献   
49.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生理生化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30、40、50、60、70 mg·L-1)和不同粒径(0~75μm、75 ~ 96μm、96 ~150 μm、150~ 250 μm)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叶绿素a含量、抗氧化系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光合参数变化的影响,探讨了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斜生栅藻生理生化及光合活性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预处理与未处理悬浮颗粒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促进藻类生长,超过各自临界浓度(预处理为40 mg·L-1、未处理为50 mg·L-1)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会对藻类生长产生抑制现象未经处理的相同浓度不同粒径颗粒物对斜生栅藻都表现出抑制作用,0~75μm粒径组颗粒物作用下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均显著区别于其他粒径组的作用(p<0.05).经过预处理的相同浓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中,96~150μm粒径组对藻类的生长抑制较其他粒径组明显,且小粒径组颗粒物对藻类体内SOD、CAT、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受不同浓度悬浮颗粒物胁迫的斜生栅藻相对电子传递速率随着时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这种抑制作用在藻细胞的耐受范围,藻细胞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将电子传递速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甚至更高以抵抗逆境环境.  相似文献   
50.
三峡库区大宁河枯水期藻细胞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永生  郑丙辉  王坤  姜霞  郑浩 《环境科学》2013,34(6):2166-2175
本研究旨在为三峡库区大宁河藻华预警提供基础数据,于2011年4~9月期间在大宁河流域选择4个取样点开展藻细胞时空变化研究.藻细胞在时间序列表现为:4~9月,藻种主要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藻密度呈逐步递增趋势;在此期间4个取样点的蓝藻比重均逐步增大,硅藻比重逐步降低,绿藻比重变化不显著.藻细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藻密度与水温和叶绿素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5,与光照、溶解氧、pH值和可溶性磷盐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3、0.82、0.82;菜子坝在整个试验期间0 m处藻密度比其他水层的藻密度高,白水河在6月和7月的2.0 m处藻密度最高,双龙在7、8和9月的0 m和2.0 m处藻密度较高,大昌在整个试验期间,藻密度变化不大;不同藻细胞在垂向水层中的比重也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可能是不同藻细胞适合不同生态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